• 63阅读
  • 0回复

水、井、坊与城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03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水、井、坊与城市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先民们为了汲水方便,就住在河边,旱地上只有掘井取地下水才能在那里生活。古时所谓“凿井而饮,挖穴而居”,正是原始人生活的情形。限于工具和技能,当时治水和凿井的人同样都是英雄。古书记载我国最早发明凿井的人是伯益。
夏商时期,对水井已有文字记载,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文物中,甲骨文上已有了“井”字。“井”字的形象是井上四木相交的栏圈,一井可供八家人用水,古制八家称为“井”。殷周时,官府将每方土地(九百亩)按“井”字形划分九个区,正中间那个区是“公田”,八家可以共用这个水井食用和灌溉。不仅农业如此,人们在集市交换商品也围绕水井进行。《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所以把商品买卖的地方叫“市井”。
由于“井”字形的市场不能满足各行各业众多客商的交易需要,后来逐渐形成了“#”形的坊。小坊的四周由高墙围住,开东西二门,中通大街;大坊开四门,场中有“十”字街,大小坊内有巷曲与住宅相通,夜间则关闭坊门。隋唐时的长安城,划分全城108坊为棋盘式小方块,城中最北部是宫城、皇城。皇城前左右两隅是东市和西市,为全城的贸易市场、邸店和手工业作坊集中的地方,与城中的几条干道相通。当时有“前宫后市”、“日中为市”之说。因为“坊”为一些独立的单位,此时的城市还较为封闭。到了北宋时,封闭式的坊日渐为横巷所代替。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比较真实地见到当时的情景。
城市人多,需要的水就更多,为了解决用水的问题,古代的大城市都建在江河或湖边,这样便于取水,如汉唐都长安,四周有泾、渭、灞、浐、沣、滈、潏、涝等河流,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六朝故都南京,附近有玄武湖、莫愁湖、秦淮河;九朝故都洛阳,有洛水、伊水直通黄河;宋都汴梁有汴河。靠近河流除方便居民吃水以外,还可以漕运。江南的大米,东南的海盐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汴梁、洛阳、长安。这些地方由于临河的方便,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很快发展为当时的驰名城市。(9月4日《房地产报》沈洪文 汪慧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