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九十年代经济特区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04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九十年代经济特区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吴尚民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海南《投资与合作》杂志社承办的邓小平特区建设思想研讨会,于不久前在北京举行。与会的150余位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深入探讨了邓小平特区建设思想的深刻内涵,并着重就90年代经济特区如何抓住机遇,再上新台阶,提出了如下看法和建议:
一、特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与会者认为,从国际形势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纷纷实行全方位开放和投资优惠政策,竞相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将给经济特区拓宽外资来源带来不利影响。从国内形势来看,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后,全国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优惠政策的适用面日益扩大,“内地特区化”趋势增强,特区的政策优势逐步丧失。由于特区工资水平上升,造成成本推动价格提高,从而失去了靠低劳动成本获得的竞争优势,内地的低劳动成本会吸引特区的“三来一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外资项目向内地转移。
与会者指出,我们不仅要看到严峻的挑战,也要抓住难得的机遇。首先,90年代亚太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很有活力。这将波及和带动我国经济尤其是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随着特区投资环境的改善,海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有学者分析,日本对中国其他方面的投资环境看好。港澳台同胞来华投资也有增无减。其三,香港于90年代末回归祖国,香港与特区的经济关系会更加密切,将促进经济特区进一步扩大开放。
二、特区在新形势下的优势与对策。与会者认为,进入90年代后,特区的政策优势的确减弱了,但是沿海特区在新的形势下还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深圳、珠海和厦门毗邻港澳台,海南近傍香港,直对东南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特区对外可通过港澳与世界市场对接,对内可通过广州等地辐射全国。二是先行优势。以深圳为例,14年来,深圳的发展成就表明社会主义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速度和效益。三是体制优势。特区为适应走向国际市场的要求,率先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在实践上作了可贵的超前探索。
特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先行优势和体制优势,将在90年代继续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率先与国际市场对接;作为全国改革的试验场,为深化改革不断提供新思路,率先塑造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继续与内地保持紧密联系和强大的辐射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桥梁。为实现上述目标,与会者就特区建设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开放度。遵照邓小平同志确立的“不是收而是放”的指导思想,特区要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创造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条件。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打开直接走向国际市场的通道。二是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去开拓,去竞争。
2.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技术先进的工业。有学者认为,这是经济特区上新台阶的关键。为此,一方面利用市场机制,培育按规模经济生产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瞄准国际先进科技项目制定发展高科技的规划,并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强化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这要变政府直接投资为鼓励、引导、支持企业进行风险性创新投资,倾斜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外引与内联并重。一方面特区要利用优势区位,吸引更多的外资,开拓更多的投资来源;另一方面继续搞好内联,发挥“窗口”作用和辐射功能,从多方面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
4.完善特区经济法制建设。有学者提出,一是特区要借鉴国外立法的有益经验,加快立法,改变特区立法滞后的局面。当前应抓紧制定有关客商投资、反倾销、外汇管理、境外投资等方面的法规,以加速特区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顺利对接,同时上述涉外经济法规也将为全国涉外经济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有益经验。
5.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精神文明,真正做到“两手硬”。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指标课题组的统计分析,在全国188个地级市中,特区4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综合发展水平居前列,但人口素质水平居188个市的132—176位,社会秩序指标居156—184位。这与4市的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水平(居188个市的1—10位)形成巨大反差。特区应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的调控手段,加强法制建设,进行综合治理,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使特区真正成为宣传祖国文明和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窗口”。
 (吴尚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