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居住文化的演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05
第12版(副刊)
专栏:热点透视

  居住文化的演变
齐小乎
仿佛见面打招呼“吃饭了吗”?中国人还爱问“居住条件怎样”?居住同吃饭一样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古今、城乡都如此。     
《礼记》记载:“昔日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糟巢。”最初,人类为了躲避风雨严寒,免于将自己长久暴露于自然中,常借助于裸露的山崖、天然的岩洞作为掩体。“居”是名词,也做动词表示住。约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发生了划时代变化:摆脱了天然穴居生活,开始营建人工住所。尽管它最初十分简陋,但与前者却有了本质的区别,它可以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随处建造。随着时代发展,房屋的建造又逐渐脱离简陋而向复杂多样发展。在汉字中有宫、室、殿、堂、楼、舍、斋、房、馆、宅等二十余字专指居住,丰富的汉字文化不仅表现了中国人居住结构形式多样,也表现了居住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由于居住在生活中的突出地位,人们常常把这起居设施艺术化。屋檐做成飞翘状,窗户绝不仅是长或方形,甚至窗棂上还雕成花,墙壁涂以各种颜色,院门更是装饰的集中点;国家定期评出优秀建筑设计,一套中国各地民居图成为邮票精品;水中乌篷船边的小灰楼常常是画家笔下的江南水乡图,牧场边的蒙古包增添了大草原浪漫的气氛,林立的塔楼象征着都市的风采;云南的竹楼,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同样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洞房花烛夜”是中国人人生一大境界。西方人将婚礼放在教堂举行,追求一种庄严神圣和触及灵魂的气氛。而中国的结婚喜事不仅在家中办,喝完喜酒之后甚至还演出“闹洞房”的喜剧,成家第一步就寸步不离家。中国传统民居中大多是四合院。四周有高墙,正中有房门、门楼,楼内由上房、侧房、下房等组成,院门的照壁和二进门把庭院分成两部分,长辈住上房,而晚辈住侧房,住房都在后院,宾客外人不得随便进入。封闭式的家庭建筑,体现了严格的长幼尊卑秩序,这种崇尚大家庭的生活习俗,演出了“四世同堂”一类的活剧。
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变迁,象征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代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因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为历代人所称颂,这样的胸襟和理想使他作为一代现实主义诗人留名千古。新中国成立后,建筑业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它同农业、工业并列成为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三大部门之一,为改变城市面貌和人民居住水平做出重大贡献。但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这一必需的生活起居处的矛盾有时仍很突出,所以“居住条件”也才常常挂在人们嘴边。怎样根据国情解决好居住的问题,是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房改,如今,这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人民有信心,盼望居住条件的逐步真正改善。目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何合理布局、装饰美化“居住条件”,使有限的空间尽可能实用、舒适一些,仍然是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