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种瓜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05
第12版(副刊)
专栏:

  种瓜人
  赵柏林
当“孔方兄”以其神奇的魔力掀起越来越大的浪潮、许多爬格子的人也纷纷去“赶海”时,像董大中这样仍然在文艺研究这块圣地潜心耕耘播种并积极倡导这种研究者,就显得实在难能可贵。一卷接着一卷问世的《赵树理文集》,就是他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最近在京正式成立的赵树理研究会,就是他劳苦奔波、积极倡议的成果。
大中具有山西人那种特有的朴实和执著。他,个子不高,寡言,短而硬的寸发已经灰白。年仅50多岁,耳朵已经不听使唤,左耳上老挂着个助听器;跟他说话有时要大声喊。今年5月,他来北京办事,径直来到我办公室。老同学见了面分外高兴,我邀他到家里吃饭。他吃得少,说得也少。我知道他不时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一些关于赵树理的文章,便问问他的研究情况。他告诉我,《赵树理文集》已出了四卷,收入作家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文章和作品190多篇。他找到赵树理的佚文有近200篇。这些佚文,各个时期的都有,最为珍贵的是作家写于30年代初的一首将近600行的长诗和两封信件。他说,第五卷也已编好,只是目前还没有钱出。我也知道如今出这类书的难处,不免和他为此感叹一番。但大中很乐观,不紧不慢地说,“我的目的是,力争勾画出赵树理这一位大师的本来面目”,因为“我们过去看到的赵树理,只是半个赵树理,远不是全人”。
大中的学风谦虚而严谨,对事情总要穷根究底,但又不声不响,慢条斯理,像庄稼地里的老农。    
他上一次来京,是金秋时节。他是专为申请成立赵树理研究会而来。9月23日晚,下着大雨。当我到三晋宾馆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站在门口等候,显得特别兴奋。原来由他发起的赵树理研究会已被正式批准登记了。他从提包里把那本大红的证书拿给我看,说:“以后开展活动就方便了。我们研究会有了100多名成员。白天刚刚同一位从日本来的赵树理研究会成员见过面。赵树理是一位世界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已被翻译介绍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