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从农场看农户——黑龙江垦区采访记事与思考(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06
第2版(经济)
专栏:

  从农场看农户
——黑龙江垦区采访记事与思考(三)
本报记者吴长生
垦区的农场体制改革,几经反复,至今也未能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但始终坚持改革方向、兴办家庭农场不动摇的农场,日子普遍好过,却是公认的事实。许多农场陷入困境,干部、职工谈到不景气的原因,都认为“改革不到位,总来回翻饼”是最关键的一条,把人心翻散了,劲头翻泄了。而绥滨农场则是勇于改革、坚持“不翻饼”的突出代表。
产权清 机常新
 打破上工大呼隆、按月发工资旧体制,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改革,总让一些人担心的是:大农机分到家庭,肯定“一茬烂”。有人甚至断言:“这是败家!”可事实却正好相反。从1985年把农机全部折价到“家”的绥滨农场,如今机械保养得最好,更新得最快,职工自购农机的热情最高。而多数分分收收的农场,现在几乎都面临着农机老化、无力更新的难题。
在绥滨4队的场院上,正忙着翻晒麦子的几位家庭农场的当家人,暂时放下活计,与记者唠起了年景。有机户周广珠:“今年摊上三场好雨,麦子产量高,15垧地(每垧15亩),起码能打45吨。15垧大豆也行,长势不错,虽说不如去年,但每垧收两吨二三没问题。”他是老农机手,1985年买了队里的一台康拜因,随机包了30垧地。“到今年底,近10万元的折价款就全还清了。”“每年只用个把月,花那么多钱买机械值吗?”“值,能多包地,还能为旁人服务挣作业费,有得赚。”周广珠回答得很肯定。“差不多10年了,该大修了吧?”“自家的东西,用前、用后保养下大力,机械磨损少,还能再挺几年。”每年的收入,他一时说不清。大伙一起列了一串帐:每年要交1万多元的机械款,去年花3万多元盖了新房,给大儿子娶媳妇花了小两万元……
由于产权明确,职工爱惜使用农机,精心保养农机,舍得花钱自购农机。各家庭农场不仅还清了1985年转让时核定的848万元的折价款,而且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购置了一大批更大、更新的农机,光大型联合收割机就有160多台。现在,这个农场的配套农机不仅能满足本场50多万亩的耕作需要,而且农忙时可以输出机务,为兄弟场和附近农村提供有偿服务。
协作体 受欢迎
绥滨农场总共有家庭农场3000多个,其中有机户369个,承包70%的土地;无机户2700多个,承包30%的地。起初,各种各的,一条一溜,既影响机械作业效益,也不利于统一喷药、采用先进技术和轮作倒茬。很快,群众自发创造了新组织——协作体。
协作体一般由两三个有机户组成耕种、收割配套的机组,再吸收十多个无机户参加。公推的协作长负责组织协调生产。协作体内,实行机工、人工按价顶抵,余数付款的原则;一般是统一耕种、收打,分开田间管理。人们把这概括为:“地有数、机到户,合着干、分开算,远看一大片、近看有界线,统一耕种,按区轮作。”
绥滨8队共有7个协作体,薛江春是年轻的协作长之一。他家承担耕种任务,原有一台链轨式拖拉机,价值1万多元,今年又花1.8万买了精密点播机。用它播大豆,不仅能节约1/5种子,还可以深层施肥。另一家有康拜因,负责收割。他们协作体共13户,包了1500多亩地。
“你们怎么个协作法?”
“开春,我家把全部地都翻耕、耙平;然后各户抓阄定地块,再依照各户的打算按顺序播种,种时考虑合理轮作倒茬。药物拌种是统一的,但用什么种子、下多少肥由各家自定。喷杀虫药和灭草剂有飞机;中耕松土按各家需要,有机户提供服务。秋天由收割机分着收。”
“为什么要抓阄呢?”“地有远近、肥瘦,抓阄公平,谁也没怨言;再说,还可以督促翻耕整地的认真干,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家的地是哪溜,一点也不能马虎。”
“除此之外,协作长干什么?不催催田间管理什么的?”
“不用,种自家的庄稼,可不像过去吃大锅饭的时候,农时都把得准着呢。我顶多再管管机工、人工结算的事,挺简单的。”
“大家服你吗?”小薛不好意思地说:“服,因为我尽量做得公正”。
王洪生是无机户,两口子包了60亩地。种地靠协作体,粮食虽说远不如有机户打得多,可他有木工手艺,每年至少干挣3000多元。爱人年年养六七头肥猪,也能赚小两千。他说:“我不会弄机械,但种地不用发愁。像我这样的无机户,基本都养着猪、牛、羊,或干点别的,从地以外找收入。”
绥滨农场现有260多个协作体,春种、秋收全不用场长、队长多操心。以1985年为界,前8年全场粮豆总产是31.6万吨,后8年是42.1万吨;单产也提高了50%多。虽然生产单位划小了,产量却上去了。从表面看,这是“大”“小”的变化,而实质上,这是内在机制的转换,经营机制、分配机制、积累投入机制全变了,变得充满了活力。
小农场 大农户
虽说都姓 “农”,可“一大二公”对农场的影响远比农村深。至今有人担心办家庭农场会“富了和尚,穷了庙”。绥滨农场的实际是大小农场全比过去富了。职工年均收入由1984年的815元提高到1992年的2624元;人均住房面积由不到7平方米,增加到11平方米多,而且多数户翻修、新盖了房子;人均存款增加了5倍。
农场更是实力大增。过去光是6000多职工的工资和50万亩地的生产费用两项,每年就得3500万元。现在全部由家庭农场自理。改革使家庭农场成为投资主体后,近几年共自筹资金4200多万元更新农机、修建住房、购买奶牛,而以往这些都是要由农场支付的。农场卸去包袱,收回农机、住房折价款,再加上逐年收取利、费,得以集中财力兴办那些家庭农场办不了、办不好的事业。他们已先后投资2800多万元,兴修农田水利,建设种子处理中心、粮食处理中心、农用飞机场,改善通讯、交通及福利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改革前8年,农场有6年亏损,累计净亏1200多万元,专用基金、包干节余全是赤字;后8年,农场年年盈利,共盈利1300万元,专用基金、包干节余增至700多万元。
农场机关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机构精简,管理人员减少了多一半,年节约管理费近百万元。原来的物资科等行政单位改办成了物资、粮贸、水利、种子等专业经营性公司,形成较完备的服务体系,本着微利原则,向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有偿服务;并辐射到周围农村。
从周围乡村的农户角度看,和他们同样种田的家庭农场都还是农场,不过比过去小了一点。而从原来大一统的农场角度看,3000多家庭农场实际是3000多农户,比一般农户大一点。有人总担心这种改革是一种倒退,“农场和农户一样了,怎么得了”!其实,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变得和农户一样有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又有什么不好呢?!农场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经济实力增强,职工有了旺盛的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并迅速富裕起来,这怎么能说是倒退呢?!大锅饭变成小锅饭,一个积极性变成了3000个积极性,这是一种历史性的大进步。
从长势看,农场的庄稼普遍好于一般农户。这得益于地多、机械多,科学的耕作习惯,有利于取得规模效益的“协作体”,以及在农场原有基础上迅速形成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说明,农户还要进步,方向就是——有一定规模的、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小农场、大农户”。
绥滨农场改革的成功,不仅展示了国营农场的发展前景,而且从一个新角度再次证明了近十多年来农村改革大方向的正确。只要坚持不“翻饼”,沿着明确产权、组织创新、完善社会化服务的轨道继续走下去,农户经济的活力还强着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