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申办揭晓话悉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08
第11版(体育)
专栏:放眼全球

  申办揭晓话悉尼
本报记者史宗星
争夺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的决战已经揭晓,悉尼是幸运者。对于了解悉尼的人们来说,这个结果并非特别的意外。
在5个申办城市中,悉尼和北京一样,一直是最受青睐的。悉尼最后以两票险胜北京,背后的故事一时还难说清。但有一点是明摆着的:悉尼以其环境优美而极具魅力;悉尼的申办工作具有专业色彩,不求轰轰烈烈,但讲究实效。
国际奥委会今年7月公布的考察报告,对悉尼的评价是相当高的。报告称,悉尼的条件和申办计划“符合”、“甚至超过”了国际奥委会的要求。这一评价显然为悉尼取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偏处一隅的南半球名城,悉尼拥有大自然恩赐的许多优点: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彩,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还有那碧波荡漾的港湾。悉尼的申办者们深知,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到今天,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不再是微不足道的了,于是响亮地喊出了“绿色申办”的口号。今年3月,悉尼奥申委在悉尼和伦敦同时公布了一套“奥林匹克城”环境保护新措施:太阳能发电,不装空调设备,使用无氟电冰箱,安装电子邮政系统,采用集入场券、车票和餐券于一体的柬券……这些颇有新意的环保措施,赢得了来访的萨马兰奇主席和其它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赞赏。
悉尼对比赛场馆、运动员村、通讯中心以及交通网络的总体设计,也给拥有投票权的国际奥委会大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以往历届奥运会主办城市相比,悉尼最突出的优点是场馆集中和交通方便。兴建中的红宝石湾“奥林匹克城”,总面积达760公顷,仅此一地就能承担17个项目的比赛,运动员们可从住地步行去各比赛场地。在现代奥运会历史上,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创举。分布在红宝石湾以外的其它比赛场馆,也均在半小时车、船行驶距离之内。从红宝石湾到悉尼市区,将用高速公路、轻型铁路和海上轮渡快艇连接起来,不论对运动员还是数以万计的体育观众和旅游者,都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
悉尼的申办者既扬长,又补短。悉尼最大的短处在于它偏处一隅,使得大多数国家感到行程过于遥远。为补上这个短处,悉尼先是宣布为各国运动员提供机票和免费食宿,后又决定免费运输体育器械和比赛马匹。到距投票只剩下一周的时候,悉尼又出新招,宣布为每名运动员的两位陪同亲属免费提供住宿和早餐。这些措施无疑增加了悉尼的竞争力。
在千头万绪的争办工作中,悉尼人始终把扎扎实实的“拉选票”列为“重中之重”。不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为着一个目的——落实选票。悉尼先后请来了约70名国际奥委会委员,派出了许多代表团。临近摩纳哥“决战”之时,一位很有声望的澳大利亚老人、前联邦总理惠特拉姆率领代表团在国外奔波了个把月,对许多国际奥委会委员做了工作,同一些国家签订了帮助培训运动员的合作协议。
“决战”前夕,悉尼奥申委的主要官员这样声称:“悉尼只要不在第一轮投票中被淘汰,就能取胜!”后来的结果表明,这个判断是建立在他们对每轮投票的选票分布和下轮选票的转移心中有底的基础之上的。
澳大利亚是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这种多元特征在悉尼体现得最鲜明,成了悉尼成功的又一个因素。在摩纳哥投票前申办发言中,基廷总理的夫人安尼达的一席话据说是“产生了特殊的效果”。这位20年前从荷兰嫁来的“澳大利亚第一夫人”用她的亲身体验讲道:“我是占澳大利亚人口25%的海外出生的移民之一。现在光是在悉尼就可看到140种文化,人们操着80多种语言。因此,不论你来自世界的何方,在悉尼都有和你说同一种语言的人。”
安尼达能说5种语言,那一天她只用了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
悉尼是幸运的。在它的好运背后还有澳大利亚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执著追求。在悉尼决定申办2000年奥运会前,尽管它的同胞城市布里斯班和墨尔本申办1992年及1996年奥运会均未如愿,但悉尼人却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又一个艰难里程。现在,这段路已经成功地走完,新的路程又摆在了它的面前。7年后的第27届奥运会能否办得像眼下设想得那么漂亮,悉尼所面对的不再是来自四个城市的挑战,而是全世界对它的殷切目光所带来的那种更严峻考验。
(本报堪培拉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