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无为保姆今有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08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神州一县

  无为保姆今有为
本报记者王启明刘杰
枕着滔滔长江的安徽无为县,本是古来征战之地。三国时,此地的沿江沼泽是曹魏前哨阵地,大江对面为孙吴占据。相传魏武挥鞭,几度攻吴,兵陷沼泽,进退失据,乃仰天长叹:此“无为之地”。无为因而得名。
但无为决非无为之地,1949年,“渡江第一船”从这里开出,拉开了革命战争最后胜利的大幕。如今,在改革开放大潮涌起的岁月里,从无为走出了一群群乡村女子,使“无为保姆”的名声传于京津沪大都市。在北京,早有了“京城保姆半安徽,安徽保姆出无为”之称。
走出一步天地宽
无为邻江上百里,水乡泽国,人烟稠密。历史上水、旱频繁,流传着“家住无为洲,十年九不收”的歌谣,建国后34年中就有20年受了水旱灾害。每逢灾荒,总有许多无为人远走他乡,这中间,就有无为女子的身影。
无为又是个米香鱼肥的地方,乡村女子沾着了江水的灵气,出落得也水灵。她们把家居的茅草屋、土锅台收拾得干净利落,生活虽不具现代文明的条件,却有着水乡人特有的清洁。当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大城市崛起之后,就有一批批无为女子,被贫困的生活驱向城市,当奶妈、当保姆。这是不堪回首的往事了。
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也驱赶了无为的贫穷。无为农民的生活迅速改善,赶上了安徽农村的平均水平,去年人均收人580元。但是,无为人口众多,去年已达131万,人均耕地仅1.06亩,全县剩余劳力近30万。无为农民再也不能困囿于耕地了。
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以一种合力推动着无为女子,让她们展翅凤先飞,走出无为进城市。保姆业,往往是这些女子走出无为后最先从事的职业。
71岁的陈效才老人,早年4次到上海、青岛当奶妈,后来常年在北京当保姆。她人缘好,乐于助人,不光带出了女儿崇姐、崇英,带出了乡里乡亲,如今全村70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姑娘由她牵线到北京做过保姆。
就说崇姐吧,1976年进京,先当保姆立稳了脚,接着把女儿带了去,如今女儿女婿都在清华大学做安徽板鸭、炸鸡、卖菜,收入不菲呢。
太平乡黄土村有许氏三兄弟,老三许江顺的对象宋中英10年前进京做保姆,买菜的时候发现家乡泡菜好卖,就捎信让江顺兄弟上京做泡菜买卖。踩着这块“跳板”,许家兄弟怯怯地去了北京,竟一发不可收拾,如今已经在首都机场附近开了家像模像样的泡菜厂。这样的例子在无为遍地都是。
据统计,无为县近30万剩余劳力中,已经有18万转移了出去,其中从事保姆业的大约有2万多人。无为人常说,别小看了这两万保姆,她们可是外出劳力的龙头呢。
一花引来百花开
70年代前外出的保姆,多为有了孩子但没有文化的村妇;近年来,年轻有文化的女子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她们从狭小的乡间小路走向大城市,接受城市文明的洗礼。
蜀山镇初中生李晓凤是1978年经人引荐进京做保姆的。在帮人洗衣时结识了著名中医王贵银,就拜他为师,在工作之余苦学中医理论。在王贵银指导下,李晓凤学业有成,拿到了中医专科文凭。1990年春节,李晓凤邀请王贵银到家乡来考察,在王的指点下创办了无为县保健用品材料厂,利用本地中药资源开发出保健服装、美容化妆、食品饮料3大系列20多种产品。他们生产的高效止咳平喘背心、“贵银牌”高效保健枕获得了国家专利,产品的50%出口日本、新加坡、美国、意大利。目前,这个厂已与江苏、山东、河北一些厂家结成合作伙伴,并安排了一批本乡本土的劳动力。
县人大副主任胡桂芳讲了这样一件事,开城镇的谢春香,高中毕业后进京在中医学院一老教授家做保姆,白天干活,晚上闭门学半夜。她对教授说,工钱多少不计较,只想晚上多开会儿灯看点书。老教授欣然应允,还让小谢旁听研究生的课。两年后,小谢拿到了结业证书。
越来越多的小保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保姆生涯后跳出家庭服务的圈子,跻身商品经济的海洋。由挣钱糊口型向兴商办厂型发展,由劳力型向技能型发展。而在她们身后,又有新一批无为姑娘加入进京保姆的行列。
传播现代文明
每逢春节,人们会看到无为新一景:小保姆们回乡过年来了。她们操一口京腔,一身新时装,烫着卷发,戴着金项链,昂首走在无为的土地上。一首乡间打工谣跟随着她们:
“出门挎着蛇皮袋,回家皮包拖地拽,不说再见说拜拜,乡邻误认小老外。”
石涧镇副镇长秦玉珍告诉我们,以前乡下人瞧不起保姆这行当。现在,保姆的价值在劳务市场上得到了承认。人们开始对保姆刮目相看了。因为保姆外出带回的不仅是富足,还有现代都市的文明。秦玉珍有条不紊地谈了几点新变化:
青年人自主婚姻多了。以前穷,乡里人结婚多为转亲、换亲、包办婚姻。现在女青年出去了,也带动了小伙子们一起出去闯世界,自主的机会多了,婚姻半径也大了。
生育观有了大转变。小青年出门挣钱,结婚了也不急于要孩子,有的就是怀了孕,还主动去“流”呢。看到她们的乡间大姐还偷着生、躲着生,小青年说那样没意思。
文明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年轻的保姆们眼界开阔了,思想丰富了,素质也提高了。她们耳濡目染城市文明,两眼不再只盯着田头、锅台,而是渴望寻觅到另一种人生轨迹。
在石涧镇办公室,我们看到了范碾村姑娘石巧云为出国定居写的报告。石巧云就是一位曾去广州打工的无为姑娘。在广州,她结识了男朋友曾志华,结为连理。如今巧云已随丈夫定居加拿大,而她还不是无为保姆出国的第一人。
归去来兮无为女
10年来,走出无为当保姆的姑娘,有些已经定居他乡,而更多的人,还是在有了几年保姆的经历后又回到无为这块生养她们的土地上。
1991年春节晚会上,歌手韦唯曾将一曲《爱的奉献》献给一位无为姑娘——龚义霞,她在著名围棋国手聂卫平的姐姐聂珊珊家当保姆,不幸患巨型骨细胞肿瘤。聂珊珊一家和无数热心的北京人热诚地帮助她治愈了疾病,如今她在自己的家乡龚井村经营一家小店(见下图)。她谈起北京,和许多有同样经历的无为女子一样,都带着深深的情感。
赫店乡姑娘赵月明9年前随父母进京投奔外婆,加入了保姆的行列。此后不久,这一家就和朋友合办起养鸡厂。他们学得了技术挣着了钱,萌发了回乡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于1988年举家而回,任俊凤和赵月明母女在村里合资办起大型养鸡厂(见左图),至今效益甚佳。
赵月明说,她的外婆做了18年保姆,现在已回到儿女身边;而外婆的姑母18岁出去做保姆,前年才回家,干了整整半个世纪的保姆呢。从那一辈到今天,四代保姆走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路,是改革开放给无为保姆带来了新的机遇,开拓出新的天地。
县委书记喻晓谈起这些来充满信心地说:“无为保姆是在时代潮中走出去的,只要积极引导,无为保姆还会更有作为。”
(本文摄影 陈秀春)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