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阅读
  • 0回复

东北机械一厂二车间 推行按每小时进度计算生产的制度 为车间制订工时定额和有计划地布置任务创造了条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5-24
第2版()
专栏:

东北机械一厂二车间
推行按每小时进度计算生产的制度
为车间制订工时定额和有计划地布置任务创造了条件
东北机械一厂二车间,改进原始记录制度,初步实行按每小时进度生产的办法。
机械一厂二车间按指示图表组织生产以来,虽然基本上达到了有节奏的生产,但原始记录和工时定额还有很多问题。首先是原始记录不准确,记录员每天记录的方法是:工人说多少就记多少,因而记录往往与实际生产工时不符。如二工段工人张振勋在二月八日,实际做了三个小时的活,因换料和磨刀停工五小时,但向记录员报的是做活六小时、待料两小时。
由于领导方面掌握不住实际生产工时,在每次制订产品工时定额的时候,就不得不现找老工人和小组长来讨论。但这样制订的工时定额也是很难准确的,在布置任务时就难免有盲目性。因而往往在布置一个月的生产计划之后,有的机床仅能勉强完成,有的二十天就能完成,形成严重浪费工时的现象,计划失去指导作用。
又由于记录不能准确地反映每个生产者的实际生产情况,就不能正确地贯彻多劳多得的个人计件工资制度。
如在一台躺镟上是三名老技工倒班,做四○七号床头箱,往往因一个人出了废品,其他两个人也跟着少得工资。这都影响到工人积极性的发挥。
原始记录的不正确,除了给制订生产计划造成困难外,还影响到车间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在制订今年生产计划,挖掘生产潜力时,车间主任王文山认为改进原始记录制度是改进车间管理的关键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完成国家计划就要受到影响。于是他首先研究了苏联按小时进度生产的先进经验,在取得了车间党支部和厂党总支委员会的同意后,决定推广这个先进经验,加强计划管理。
王文山和车间执令管理者、记录员、统计员,反复学习和讨论了苏联按小时进度生产的先进经验以后,就决定了具体改进办法,进一步把加工程序细分一下,把过去以大工序计算工时改为以小工序计算,把工人每天需要完成几道工序的计划用蓝线标示在图表上,工人每小时实际完成多少用红线标示。记录员每小时根据计划线和实际完成线作纪录,执令管理员和统计员就根据记录来调度任务和统计工时,并以此来计算每个工人应得的计件工资。
第二车间经过重点试验取得经验后,才全面推行。这个车间在重点试验中发现下面几个问题:一、在生产管理方面,工人做工具用的材料要自己去领,浪费生产时间,如四工段工人王连柱有一次领做胎具的料就用去了两小时;有的工人把修理机床(小修)的工时也算在生产时间内;有的工人把一天的生产量平均起来按八小时报。这些都影响着推行按小时进度生产的推行。二、在技术管理方面,刀具供应不及时,到第三班时工具无人负责,工人领工具困难;切料用的车刀不一致,有宽有窄,不能很好地控制原材料消耗量和产品质量。三、思想障碍。有的工人认为这样一改不好算账;有的人嫌麻烦,认为一小时一画进度,耽误生产;甚至有的记录员和调度员也嫌麻烦,如有的调度员说:“每天东拉西扯的,再画进度,将来一定干不过来。”
根据这些问题,二车间在全面推行时作了进一步的改进。首先明确了记录员的业务范围为:按小工序登记加工成果;记载质量检查成果;总结工时,计算计件工资。其次是加强了工具室的工作,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刀具,工人用的工具和原材料都由仓库人员送到机床来,减少生产工时的浪费。在克服思想障碍方面,党、工会、青年团加强了政治思想领导,动员党员、青年团员、青年工人带头实行,并且动员徒工帮助技工画进度,把按小时进度生产推行起来。
推行之后,收到很大效果,初步保证了原始记录的正确性,为车间制订工时定额和有计划地布置任务创造了条件;产量、质量普遍提高,如做一○二大架子部件,以前是七点四十分钟,最近已缩短到五点零二分钟,同时由于分清责任,废品已逐渐减少;由于比较正确地贯彻了多劳多得的工资政策,工人生产热情提高,二十天内就出现了三十五个窍门,解决了生产上的关键问题,如工人胡纪生做床头箱,努力提高技术,从三月一日到二十日没出一个废品。
虽然有了以上的初步成绩,但还要继续提高和巩固。如质量检查工作还没有达到按小时按工序检查;有的记录和表格还没有改好;工人怕这样的进度表用不长;有的调度员和记录员还没有克服嫌麻烦的思想;甚至有的干部对此信心不大;工资科怕工资不好计算,这些都必须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克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