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当数十吨重型门桥即将与新建的桥墩相撞的一刹那,年仅二十三岁的土家族战士李秋鸿挺身而出,奋勇排险,桥墩保住了,他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天河壮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当数十吨重型门桥即将与新建的桥墩相撞的一刹那,年仅二十三岁的土家族战士李秋鸿挺身而出,奋勇排险,桥墩保住了,他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
天河壮歌
孙志忠 祝天华 刘粲
今年端午节,武汉三镇市民纷纷赶赴市郊一条不出名的小河——天河,满含热泪,像当年家乡人民沉痛悼念爱国诗人屈原那样,将一筐筐粽子投入碧波。哀悼一位普通战士——湖北省军区某舟桥旅副班长李秋鸿。
天河,静静地流淌,流过芳草地,流向碧云间,流入长江,汇入大海,如诉如泣,向人们叙说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5月25日,李秋鸿所在的二营帮助国家重点工程天河机场府河大桥工地漕渡建筑物资。由于连降几场暴雨,天河水涨,盈满河床。6月15日,二营一座正在运送物资的60吨漕渡门桥在大浪的冲击下,紧紧吸贴在另一座100吨大面积定位门桥的左侧。“必须迅速分离。”当天下午,当漕渡门桥离开大面积定位门桥上游20米处脱掉拖缆后,李秋鸿驾驶的18号陆侧尾舟突然发生故障,动力不足。正在逆水上溯的门桥,顶不住巨大漩流的冲击,旋转着迅疾地向下游正在施工浇注的府河大桥17号桥墩冲去。情况万分危急。李秋鸿迅速脱下救生衣下机舱紧急排障。他清醒地意识到:门桥如果与下游100吨大面积定位门桥相撞,价值数百万元的装备将毁于一旦,装在100吨门桥上20吨重的高扬着吊臂的吊车一旦被撞,势必打断近在咫尺通往机场的高压输电线,正在门桥上作业的10多名干部战士以及在门桥附近船上作业的6名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李秋鸿将生死置之度外,他紧握方向盘,加大油门,迅速挂上“前进档”,绕过了大面积门桥,避免了大碰撞。可是就在这一瞬,固定在门桥上的锚纲突然断裂,越过驾驶位置,重重地击在李秋鸿身上,将李秋鸿当场打入河中。李秋鸿落水了,巨大的漩涡立刻吞没了他。
装备保住了,桥墩保住了,在场的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安然无恙,而年仅23岁的李秋鸿却永远离开了人间。
在李秋鸿失踪的6天6夜里,部队官兵日夜打捞,当地群众也自发组织渔船在上下80公里的河面寻找他的遗体,呼唤他的名字。当遗体打捞上来后,干部战士和群众无不泪流满面。
7月2日,英雄的家乡,湖北省建始县花坪区李家坪乡,阴雨绵绵,哀乐低回,来自21个自然村的数千名乡亲泣不成声。
李秋鸿出生在鄂西山区的一个贫苦农家,是乡亲们的无私帮助,才使他念完中学。他忘不了为他送玉米面的阿爸,更忘不了为他送来衣物、助学金的乡政府。这一切,在少年李秋鸿心灵里播下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种子。
1991年底,李秋鸿怀着一颗拳拳的报国心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
原连长冯陆锁谈起李秋鸿刻苦训练的事情,更是感慨不已:他入伍后,部队驻地就遭受百年未遇洪涝灾害袭击。官兵英勇抗洪抢险的事迹,使他领悟:军人的荣誉是靠过硬军事素质,英勇顽强的作风,奋不顾身的精神赢得的。
从此,他的身影拴在了练兵场。腿练肿了,手磨破皮,硬是咬着牙坚持挺过来。在射击战术训练中为了提高技能,有时一爬就是半天。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秋鸿不但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而且11项训练课目全部获得优良成绩。他先后4次受到嘉奖,多次被树为训练标兵。
李秋鸿平时爱钻研,还有一手机械修理技术,是远近闻名的小能人。
1992年7月,部队顶着烈日在梁子湖进行抗洪抢险演练时,一部尾舟出了故障。李秋鸿顾不上吃午饭,一头钻进40摄氏度的机舱里抢修,结果晕倒在舱里,战友们连忙将他扶了出来。谁知,苏醒后,他又钻进舱里,直至修好。正是靠着这种拚命精神,使他练就了精湛娴熟的技术,成为连队技术骨干。
李秋鸿的事迹传开后,引起强烈反响。7月25日,湖北省军区常委会议室灯火通明,9位将军神情庄重而激奋,众口称赞李秋鸿是新时期的遵纪爱民模范,决定追认李秋鸿同志为革命烈士,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