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山西黎城互助合作运动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5-24
第2版()
专栏:

山西黎城互助合作运动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王良玉 牛星检
我们检查了黎城县的春耕生产和互助合作运动情况,发现该县互助组中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互助组缺乏领导骨干。一区孟家庄、靳家街、李堡、港东北等四个村共有五百五十三户。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有一百六十五户,占总户数百分之二十九;十九个互助组,共有三百六十户,占总户数百分之六十五;其余是单干农民。从这个统计数看,互助组员和单干农民比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多一倍多。但从领导骨干来看,互助组内的骨干很少。这四村共有党员七十人,参加社的有五十五人。其余十五人大部分是不起作用的党员。这个情况说明目前互助组是缺乏领导骨干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县领导方面盲目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一般党员干部认为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能多生产,少麻烦,因此,不愿留在社外领导互助组。另一原因是一些党员干部在领导互助合作运动时发生过强迫命令的错误,以致有不少群众不愿让党员干部参加他们的互助组。这就使得许多互助组陷于自流状态。
二、盲目合并和扩大互助组。由小到大是互助组的发展规律,但该县的许多大组并不是自然发展起来的,而是为了减轻负担才扩大的。过去一些业务部门到农村去推广新式步犁、水车、药剂、书报时,往往不问群众是否需要和有无购买能力,硬以互助组为对象勉强推销。这样就使许多互助组感到户数少了负担不起,为了对付各种变象的摊派,只好将组扩大。据二十一个村的初步调查,在大量办社和推销生产资料之前,共有互助组二百二十个,组员三千零九十一户。每村平均十个组,每组平均十四户多。目前这二十一村的二百二十个组已并成了九十六个组。组员二千九百六十户(一部分组员入了社)。每村平均有四个组,每组平均三十户。经我们研究,这些大互助组表面上说是“为建社打基础”,实际上是为了减轻负担。互助组太大不好管理,又缺乏领导骨干,很容易流于形式妨害生产。
三、等价原则没有贯彻。有些农民受了盲目建社的影响,感到互助组的命运快要结束了,因此执行等价政策就不认真了。一区原村在前几年还执行等价政策,八个组都使用工票。去年这些组都变成了“涵厚”组了,有五个组连工票也不用了。一区上桂花村去年有十七个互助组,以“响应上级号召、并组联队为办社打基础”为名,并成了五个组。这些组不分忙闲季节、工作轻重、劳力强弱、技术高低,一律是每工六斤米。另一种原因是老区农民虽然早已熟习组织起来的三大原则,但常不能实际运用,不能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挥等价政策的作用。随着生产的发展,互助组已由最初的互助起来解决困难进到互助加工、互助加肥和提高生产的阶段,但许多农民仍把互助组当作解决临时缺工困难的组织,他们感到现在实行等价不好办,就不注意执行了。再一个原因是农民认为等价就要出工资,而他们都普遍存在着怕出工资的思想。他们不知道互助组是以工换工为主,但在一个季节终了结算工票时,也必须以少量的工资解决长退短补问题。这样,等价政策自然也就不被重视了。再一个原因是以往有些互助组的等价办法太复杂、太麻烦。有的组算账误的工比劳动变的工还多,因此许多人宁愿吃点亏,也不愿惹这种麻烦。这个问题如不解决,互助组的生产效率很难提高。
我们还发现了一种现象:有一小部分农民从好的互助组里退出来参加了落后的互助组。亭河村阎胖仁互助组过去一贯不好,现在也没什么改进,但组的户数已由十五户扩大到二十三户。路丕承互助组过去很好,但现在只剩下四户了。据说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农民怕好的互助组变成合作社。归根到底是群众认为好组麻烦多,容易耽误生产,所以靠近不如离远。这种现象目前虽是少量的,但值得引起足够注意。
为了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认为黎城县委必须认真执行中央的互助合作决议,既要把农业生产合作社办好,又应加强对互助组的领导。目前应紧密结合生产,继续纠正互助合作运动中的盲目冒进偏向和解决互助组的各种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