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让更多的非洲人了解中国——访马里的中国卫星转播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0
第7版(国际)
专栏:巴马科通讯

  让更多的非洲人了解中国
——访马里的中国卫星转播台
本报记者顾玉清
在遥远的非洲,只要人们在特定的时间打开收音机,就能像在北京一样清晰地收听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这洲际电波的无形纽带,无疑使中国与非洲距离缩短了。非洲大陆所接收的来自中国的无线电波,是由中国在马里的卫星转播台转播的。
中国卫星转播台坐落在离巴马科不远处的一座海拔约为600米的山上。12副巨大的发射天线呈抛物线状地一字排开,高耸于机房前。铁塔、钢圈与天线构成的一个密如蛛网的发射系统,形似复杂的艺术构造,远远望去,蔚为壮观,堪称巴马科一景。
据中国驻马里卫星转播台的负责同志介绍,该发射台是中国60年代末70年代初援建的项目。现在,马里国家电台也使用这套系统。按照中马双方签定的合同,从1987年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租用了其中部分天线,再通过亚洲一号卫星传输,进行接收和转播中国国际台节目。该台转播的节目不仅使用普通话、广东话,还有英、法、西、葡、阿拉伯语和豪萨语等。除非洲外,覆盖面还可达欧洲和美洲。由于覆盖面广,语种多,影响也较大。
从近两年来中国驻国外监测站得到的反应和听众来信明显增加的情况看,中国设在马里的转播台工作出色,大大改善了中国对北美和非洲的广播,特别是对非洲广播的效果。据统计,1990年,中国国际台收到来自尼日利亚、尼日尔和喀麦隆等10多个非洲国家豪萨语听众的来信达3500多封,创自开办对非洲地区豪萨语广播以来的最高纪录。
近年来,中国国际台还在播出节目中安排了一系列知识竞赛内容,向国外听众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武术、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等。先分10个专题逐一播出,最后播出试题,要求听众解答后再将试题寄往北京,得分最高的前几名可获奖。现在跟踪收听中国广播的听众兴趣更大,向中国人索取资料和请教释疑的当地人时有所见。许多听众从广播这个窗口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他们对中国的古代文明和当今的经济建设成就赞不绝口。
精彩的节目需要高质量的转播才能达到满意的收听效果。转播台全班人马虽不过4至5个人,但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兢兢业业的精神,坚守岗位。为尽量避免设备的突发性故障,造成停播,他们坚持每周对发射系统进行一次例行检修,及时处理隐患,调好代播机,尽可能保证节目准确无误地播出。
值得称道的是,中马两国工作人员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有一次,中国卫星转播台的两条电缆损坏后,马方主动将自己的电缆让出来供中方使用。有时停电一结束,马里朋友总是先开我们的机器,然后再开他们的机器。当然,在马里电台一遇到技术难题时,中方人员也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短暂的采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卫星转播台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们以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广大听众,使更多的非洲人了解中国,在中非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本报巴马科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