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论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一体化”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1
第5版(理论)
专栏:

  论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一体化”发展
贾春峰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强调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在实践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的重要方针。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精神文明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有效办法和具体措施,使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风貌,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拓而获得新的发展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地拓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研究,在实践中牢牢确立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观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一个纯经济行为,而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工作的有效配合。这里既要运用经济的手段,也要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还要有思想道德文化方面的工作即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配合。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新秩序的建立来说,并非是什么外加的、可有可无的,而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是其健康发展所绝不可缺少的。
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生产的工艺流程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商品产出所需能源、资源、财力这些“硬投入”逐渐减少和文化、科技这些“软投入”逐渐增大。这都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这个重大趋势:经济与文化的内在统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如何实现这种统一呢?
一是必须研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上如何具体体现精神文明的要求,特别是在全社会如何强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责任的教育和培训。
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紧紧抓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个主题进行扎扎实实的、创造性的工作。“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对社会成员的政治觉悟、精神状态、道德风貌和文化素质的要求。因此,“四有”教育的方针不能动摇,它应渗透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上,渗透到市场经济的全部活动中。
前几年,有的企业和单位对职工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这是进行“四有”教育的一个具体化,值得高度重视。拿职业道德来说,当前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行业不正之风相当严重,对这一现象人人都痛恨,这就充分表明,加强职业道德乃至职业纪律的建设多么必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工将越来越细密,越来越复杂,我们必须特别重视研究由于职业或行业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的职业心理、习惯、传统和责任,研究由于职业或行业的不同所带来的道德意识和应有的道德要求。从政的,经商的,当医生的,作教师的,搞科学技术的,当新闻记者的,做司法公安工作的,等等,都应当遵循具体而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如果不是努力去做到公私分明,买卖公平,服务周到,诚信无欺,而是玩忽职守,假公济私,掺杂夹假,短尺少秤,蒙骗欺诈,那么,这种工作质量低劣和产品质量低劣的环境所结出的苦果,就会分送给全社会的每个人去品尝。市场经济越发达,社会分工越细,交换越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彼此牵联得越紧,每个人的行为都得按别人的计划来安排,同时又影响到另外一批人的行动计划。所以在工作中守信用就成为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因而也是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市场经济既要竞争,又需要协作、守信用的一个客观根据。有人认为商业就是靠尔虞我诈发展起来的,诚实是和开拓市场相对立的。殊不知,真正的商品经济、市场交易很重要的一条就靠守信用。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靠信用的作用而不是靠欺诈的作用。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宏大事业,是个复杂而又协调的整体。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在以不同方式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联系。社会对于各种职业、行业都有其特殊的需求。职业道德规定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应承担的具体的道德责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人们形成坚守本职的事业心和荣誉感,约束人们服从一定的职业秩序和职业纪律,鼓励人们团结协作,钻研业务和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效率,巩固社会的安定团结,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二是必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新的发展和新的统一,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引起全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动和调整,由此带来价值观念的变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冲击。必须明确,我们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决不能引发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应该而且必须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相结合。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区别。
因此,我们需要对市场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问题,作出研究和分析。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应当十分明确,毫不含糊。这里应当明确以下几点:
1.必须提倡和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这是我们的优势,是区别于和高于资本主义的东西。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在今天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使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获得新的发展和新的统一,这是我们处理利益关系和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必须坚持的总原则。
2.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必须同平均主义、“大锅饭”划清界限。我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其他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导,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在市场经济中鼓励竞争,提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也就必须肯定由此而来的人们在获得物质利益方面的适当合理差距。否定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搞平均主义,只能阻碍、压抑生产力的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用平均主义眼光看待人们收入上的合理差距,这是长期形成的思想道德桎梏。转变观念,从这种桎梏中解放出来,是一大进步。
3.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同承认个人利益并不矛盾。承认个人利益,并不是肯定和提倡个人主义,二者的界限必须划清。由于反对个人主义价值观而不承认个人利益,或者把承认个人利益变成搞个人至上的个人主义,都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所反对的。
4.市场经济当然要讲盈利,但必须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掌握知识,科学管理,反对一切向“钱”看。要坚定不移地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非法捞取个人利益的行为,倡导良好的经营境界。那种为了追逐个人发财,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偷税漏税和行贿诈骗坑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不仅是违法的,而且也是违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把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要求体现在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在市场开拓和市场竞争中。
5.必须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相支援和扶贫济困的精神。搞平均主义并不是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否定平均主义也不是不要共产主义风格。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的原则。为了国家、集体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在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这种崇高道德是必须大力提倡和表彰的。
6.利益机制在文化市场的发展中也明确表现出来。由于我国的文化市场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既不能不注重经济效益,也不能把它推向一切向钱看的轨道。精神产品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对于那些黄色、下流、淫秽、丑恶的照片、影片、录像、书刊等,必须严格禁止,绝不能听任这种瘟疫传播,败坏我们的社会风气。
三是在吸收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发挥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也包括精神文明。因此,增强综合国力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也要发挥精神文明这个优势。
我们所要建设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样的精神文明,必须吸收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吸收外来文化的气魄应更大一些。凡属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我们都要积极了解、介绍、学习、借鉴,并通过选择和改造,做到“洋为中用”,熔铸到我们所建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来。
建设这样的精神文明,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有人说:“海外华裔纷纷回到中国投资,背后的推动力就是炎黄文化。”这有道理。一位新加坡学者最近讲到保存文化传统不流失的重要性时说:“这里所说的这种文化传统,当然是指谦让、礼貌、善良、助人、修身养性、爱国爱家等等中华民族的美德,这是世人所谓的新加坡精神文明的灵魂。”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我们决不能丢掉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美德,不能丢掉维系我们中华民族长期生存发展的这个文化的根基,而必须进一步发扬和利用祖先留下的这份丰厚的文化宝藏,发挥这个优势,并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和市场经济相嫁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