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电力问题系列报道(2)“光明使者”:负重奋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2
第1版(要闻)
专栏:

  电力问题系列报道(2)
“光明使者”:负重奋进!
本报记者朱竞若
没有一个发达的国家是缺电的,没有一个缺电的国家能发达。我国缺电20年,人民盼望电力工业先于其它行业起飞,也已经盼了20年了。
然而,电力工业负载沉重,展翅难飞。
年增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的发展速度赶不上需求的增长,年缺电量依然高达20%;电力工业超负荷运行20年,设备持续透支而投入不足,老旧设备无力更换,伤病机组持续运行;900多亿的重债更使作为电力工业支柱的国有大企业难以为继。
西方观察家说中国电力工业以8%的增长率保证了国民经济10%以上的增长率是个奇迹,我国电力工业行内人说“我们在苦苦支撑,负重奋进”。
满负荷运行与超负荷支出
到过北京第一热电厂的人都会为之惊叹!这里,3台1958年投产的大型机组都已超期服役15—20万小时,从70年代开始,4年一次的大检修被迫改为一年一度。从锅炉、汽轮发电机到主变压器这三大件的部件几乎没有一个没经过多次反复大修。修到无法再修了,一个一个地更换,直至所有的零件都更换了一遍。
这个大型企业就是依靠这些超龄的老化设备,保证着首都很大部分的供电,锅炉汽包90毫米厚的汽包壁,过度使用中开裂了,裂缝深达82毫米,在焊补后继续使用,在这里当了20年值班工程师的王庙成说:每天工作,心都提在嗓子眼上。
带伤带病超龄运行的,远不止这一家,“一五”期间投产很大部分的机组,几乎都在继续运转。电力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现行电网中,有3300万千瓦的中低压机组需要彻底改造或设备更新,还有700万千瓦存在严重缺陷的水电机组和600万千瓦超期服役的供热机组仍在运行。从山海关一路北行,可以看到老电厂高大的冷却塔都已倾斜,近前一摸,水泥涂层都已发酥。辽宁盘锦电业局的局长上任时,发现办公的桌椅都是日伪时期留下的,国产第一台主变压器仍在运行。
在重重隐患中保持安全生产,同时长年保持满负荷运行的高纪录,这就是我国电力工业长期以来的现实。
为了缓解我国缺电现状,我国电力行业一直以满发满供为指导方针。20年间,我国的电力企业都像北京第一热电厂那样,一直保持着不容喘息的全力运作状态,全国火电机组平均年利用小时高达6000小时,一些新建的电厂年利用小时在7000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8000小时,其年利用小时都远远超过5000小时的国际标准。
在这种拚设备的掠夺式经营的无奈选择背后,电力企业还承受着低于国内平均水平的低折旧率带来的设备养护后天不足。于是,设备的检修便需要格外严谨,那是一次又一次抢时间、抢质量的紧张战斗,24小时工作,工人们一星期不回家是常事,华北电业局的一位厂长,曾几天几夜盯在抢修现场,当机组重新轰鸣起动送出电能时,过度疲劳的厂长却晕倒在了地上。
合肥电厂的一起违章事故惊动了电力部,4人致死,情节严重。然而,调查组的同志处理却不忍下手。当时这个电厂两台机组正在检修,仅在运行的一台却突然煤渣挂炉,一旦该机停运,就会构成重大事故,于是,厂长与操作工一起冒险捅高温炉内的挂渣,1000多摄氏度高温的炉渣掉下来,压倒了血肉之躯。人们含泪忍痛,只盼望有一天工人能从容操作。
与发电厂相比,更为困难的是电网。
全国城乡低压配电网普遍陈旧。我国老城市的配电网相当部分已运行25年以上,有的甚至已40年。上海市中心的繁华闹市,还使用着二三十年代遗留下来的配电设备,30%的电杆满载、超载,电压过低,故障频繁。
大连、抚顺、沈阳、长春,日伪时期留下的配电设备,还在继续使用。首都北京,由于供电设施老化引起的事故性停电,几乎天天都有。天安门广场严重老化的供电线路,目前承担着五倍于设计的负荷能量,使用了30多年的电缆线,绝缘层已经发酥。6年前,电力部门就提出了改造方案,但由于资金无法落实而搁置至今。
令局外人难以想象的是,每一次重大任务的电力供给的“万无一失”,最终是由上下齐动员的人海战术来完成的。北京亚运会期间,电力部门动员起一支庞大的“民兵”队伍,从发电厂至运动场,一根电线杆下守卫一个人,以随时预防和排除故障。
满负荷运行输送光明,其背后,是机器设备和电力职工身心体能在超负荷支出。
难以偿还的债务
与无法更新的设备相对应的,是日渐增加的债务。1992年底,电力部所属国有大企业的负债增至967亿。
电力部东电总公司的固定资产总值在全国500家大型企业中位居榜首,然而东北电网负债高达105亿元,年息5.5亿元,1991年全网实现利润是0.5亿元。
声名显赫的大企业,其它行业赖以生存的动力之源,在职工几十年奋斗奉献后的今天,年利润竟不足以支付银行利息的一个零头,不得不在利滚利的重债中苦求生存!
应该说,几十年间,电力企业的日子一度是很好过的。但自80年代实行“拨改贷”以来,特别是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中,电力的产品税率由原来的15%调整为25%以后,高税负、高成本、低价格的现实,使国有电力企业的路越走越窄了。
以1990年计,部属电力企业每挣100元钱,自己只能留下8.2元。与此同时,煤炭、石油、铁路、运输的价格多次调整,水费、材料、设备的价格不断上涨,使电力成本急剧上升。1978年,每千千瓦时成本为31.55元,到1992年,京津唐电网每千千瓦时的成本已上升到了96.03元,而这些企业的售电价格基本未变。
高税负、高成本、低售价,十年间国有电力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逐年降低,1980年为12%,1991年下降到了3.7%,企业的贷款失去相应的还本付息能力,国有大企业的债务以每年150—200亿的速度增加,滚成一笔还不清的“阎王债”。
老企业积重难返,新建工程能否良性循环?
葛洲坝工程还款期为24年,每年需还本息3—5亿元,而葛洲坝电厂运行后全部利润不过2亿。广西新建的大化水电站和合山火电厂,对缓解当地电力矛盾起了不小的作用,但两厂每年仅贷款利息就需支付1.5亿元,而广西电力局全网的利润也仅有0.6亿元。
建设越多,供电越多,就赔得越多。电力企业对国家对地方的贡献越大,其自身背负的债务包袱也就越重。
良性循环的难以实现,为电力工业的发展蒙上浓浓的阴影。1993年1—5月,全国电力建设资金的到位率不足11%,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到处都在算经济效益,谁愿意把钱往有去无还的无底洞中填呢?基建上不去,影响的不仅是目前,还有明天。
我们盼望电力供应充足,如久旱之望云霓。
供电质量:艰难的追求
电力企业的负载还不止于900多亿的债务,还有提高我国整体供电质量的沉重的责任感。
日本,对用户年停电不超过2小时。在美国,不超过5—8小时,欧洲亦然。而我国多年以来年缺电一直在15%—20%之间,有的省份高达30%,只能靠拉闸限电来弥补。1992年,全国由此少创工业产值5000亿至7000亿。在这可以计算的损失后面,还有一种无形的损失。负载过重、“周波”偏低造成的供电质量的下降,使机床转速减慢、纺织厂出线不匀、染色厂印染失色,这种种现象直接影响着我国工业品的质量,这中间的无形损失又岂是数字统计得出的!
那一年,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在沈阳举行,正当运动员踢出临门一脚时,突然停电,沈阳黑了,现场直播停了,全国的球迷都愤怒了!
在河南社旗县,发生过农民背着小麦,步行10公里,闯进电业局要电磨面的事。
缺电的矛盾集中到电力部门。在贵州,为保周波质量,维护电网安全,一个调度员按上级指令拉下了一家超用量大的企业的供电闸门,竟被扣上“破坏生产”的罪名,受到拘捕。
对此,电力部门以“不等不靠不怨”的直面现实的精神,尽量化解矛盾,对社会的“不理解”,表示了深切的理解。原来的国家能源部到现在的电力部,把保证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用电提到“促进安定团结,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高度来认识,并两次作出关于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照明用电的规定。
保照明就需要压生产,那是一次又一次呕心沥血的筹划!
山西临猗县牛杜镇的小小电管站,开创了后来广泛推广的做法:在居民用灯高峰期间停止非生活用电保照明,在非灯峰期间全力以赴保生产。与用户签订用电合同公证实施。河北的阜城县供电局规定更为详尽,并安装限时用电计量器考核。当地“端起饭碗就停电,打开电视看再见”的状况得到改变。
我国许多电业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不仅熟悉本行业,而且对当地企事业单位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们又岂止是要管好电,他们简直不得不参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安排。我国的电力工业、我国的电力职工,负载的确是太沉重了。
不等待,不依赖,不抱怨!付出全部的心血、全部的努力,保证已有建设规模高效发挥!这种精神可贵,这种精神可敬。正是这样一种忍辱负重的精神,正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着我国电力生产以8%的增长速度为国民经济10%的增长速度发光发热。
但是,从中我们更可以看到,要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电力工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呼唤已是何等急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