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笔歌墨舞 山野风情——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临朐农民文化活动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2
第11版(文化)
专栏:

  笔歌墨舞 山野风情
——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临朐农民文化活动纪实
□张法舜 严兴明 范永民
山东省临朐县,群山环抱的沂蒙山乡,这里曾孕育了古老的民族文化,如今,又开启了一个农民文化的崭新时代。
山乡农家女细指抹丹青
走进山村农家,人们会发现妇女常常在手握毛笔,凝眉伏案,写字作画。那种传统的“男耕女织”变成了“男耕女画”了。全县已拥有一个1000余人的“女画家”群。她们老少皆有,出手不凡,其中有50多人的260件作品参加过国内外展览。
“女画家”们多是山野村姑,农家姐妹,画画多靠自学。她们的画,以工笔和年画为主,内容取自身边的生活,格调清新,色彩明丽,渗透着浓重的乡土气息,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当代农村生活的图卷。农家女采桑、喂蚕、收茧、割麦、摘柿子,这些生活小景入得画来,无不跃然纸上。从小在农家长大的女画家吕莉,10岁就跟哥哥学画,70年代就名扬乡里。她勤奋好学,农闲季节独自走进山涧沟壑,写生作画,累计画稿2000余件,30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她的代表作《柿子熟了》以精心的构图、熟练的笔法,把秋天丰收的动人景象真实地再现出来,使人不禁想起当地的民谣:“八月柿子熟破皮,累累盈筐赶大集。”
在这个“女画家”群里,年龄最长的数70岁的宋淑德老大娘。宋大娘年近60岁才拜师学艺。学画入迷,凑齐500元上了3年书画函授大学。如今已卓有成就,拥有弟子20多人。她的作品《松鹰图》、《松鹤图》等用笔粗犷凝练,功力深厚,多次在报纸杂志发表,得到名家们的赞赏。其事迹曾在中央电视台、香港《大公报》、大众日报作过专题介绍。
娃娃习书画作品走天下
1992年4月份,潍坊市少年儿童“小能手”比赛在少年宫举行:只见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走在画案前,铺展开洁白的宣纸提笔如行云,5分钟后一群河虾便游动纸上,评委们顿时投来赞许的目光。这幅画最后获第一名。今年7月份,在中国妇女报和宜昌市委举办的“全国少年三峡杯书画大奖赛”中,这位少年又荣获绘画一等奖。他就是临朐实验小学学生李丛。他4岁开始习画,人小志大,勤奋好学,尤以画虾见长,行家们认为他的作品浓淡相宜,构图自然,造型准确,似有白石老人的遗韵。
李丛,仅是娃娃书画大军中的一员。如今,在临朐县有数以千计的少年儿童成了“书画迷”。当地群众文化的普及性和渗透性,由此可见一斑。
这些娃娃们,有的是在家庭的熏陶下爱上书画,有的是在伙伴的带动下走上了学画之路,学校、妇联、团委等部门,也经常组织书法美术短期培训班,及时发现人才,重点培养。几年来,娃娃们的作品,有300多件参加过全国及省、市展览,有50多人的200余件作品在展览中获奖,还有100多幅作品在《中国少年报》、《东方少年》、《儿童画刊》等报刊发表。
文化专业户全县过千家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专业户像雨后春笋,在沂蒙山腹地上破土而出。
根雕专业户尹兴礼,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他虽然刚入而立之年,搞根雕的历史却已有10多年。他心灵手巧、因材施艺,创作了9500多件根艺作品,先后在北京、青岛、济南等地搞过个人展览。著名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生前观看了他的作品后,赞叹不已,曾为他题写了“根艺之光”四个遒劲大字。他创作的《报春》、《中国龙》等50件作品,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根艺研究》等报纸杂志发表。其事迹在1991年3月进入了中央电视台的《神州风采》专题节目。
集陶瓷、绘画、盆景诸艺于一身的文化户刘启胜,精于发明创造,对陶瓷装饰研究很深。1992年,他发明的仿根雕几架和风筝型陶瓷壁挂获两项国家专利。此外,他还设计了数十种陶瓷艺术酒瓶,被众多酒厂订购,打入了国际市场。
老教师焦鼎芳,1984年退休回家后,带领全家老少习书作画,竟成家风,每年都搞一次家庭书画展,四邻八乡的人都赶来观看展览,索取字画。目前,临朐县文化重点专业户发展到了1200余家。这些文化专业户们大都从实际出发,办起了诸如字画装裱、根雕木刻、书法绘画、盆景加工等家庭文化项目。同时,发展家庭文化也为家庭文化户带来了经济效益。据统计,全县发展家庭文化事业总收入达到了680万元,为繁荣群众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5月,该县被文化部授予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