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安全·营养·无公害食品的绿色变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2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热点追踪

  安全·营养·无公害食品的绿色变革
本报记者 刘鲜日
1989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基于生态保护和国人健康问题,首先提出了“绿色食品”概念,并付诸不懈的努力。今年年初,人事部批准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以专门管理“绿色食品”标志及其相关事务;同时,经贸委支持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总公司”,以推动绿色食品业的发展。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农业和食品业界正在经历一场“绿色的变革”。
观念的偏差与广阔的市场
两年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一些超级市场率先向消费者推出了印有特殊标志的全绿色包装食品。时隔不久,其他大中城市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绿色专柜”。在各省会城市的大型商场,消费者有意无意中会发现,食品柜台正呈现“绿色化趋势”。
中秋、国庆“两节”期间,记者特地对北京几大主要食品商场走马观花了一遍,发现不少顾客对绿色食品情有独钟,甚至能对绿色食品的有关问题津津乐道一番。不过,多数人对绿色食品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北京东单地区一家副食品商场的值班经理告诉记者,“不断增多的顾客开始专买‘绿色食品’,这些人起先买绿色茶叶、绿色饮料等,现在几乎要求所有的食品都必须是绿色的”。不过,记者在崇文门菜市场向一对中年夫妇问起“绿色食品”时,他们竟全然不知。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刘连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提起绿色食品,不少人误以为只是蔬菜水果之类,其实它的涵义是多方面的。”早在1989年,农业部便给绿色食品下了定义,即“安全、营养、无公害的食品”。
《人民日报》曾刊发“绿色食品标准”通告,并先后刊登了五批“绿色食品”名录;各大新闻传媒也对绿色食品多有报道,中央电视台更是生动形象地推出了由太阳、植物叶片和蓓蕾图案构成的“绿色食品标志”广告。
市场毫不商量地向产业界敞开了大门。据有关调查,国内三大消费群体对绿色食品的兴趣最为浓厚:一是知识分子家庭,他们出于对自己健康问题的考虑,宁可多花钱而购买无污染食品;二是追求时髦的“款爷”阶层,他们基于好奇和“贵族消费”的心理,把消费绿色食品当作一种“身份”;三是在中国旅游和停留、居住的外国人。这三种人的购买欲望已构成了不小的需求。有人预测,到2000年,我国可能形成年销售120亿元的市场。专家们认为,绿色食品更为有潜力的市场在国外。据调查,仅在德国,生态食品(绿色食品)的年销售额便达60亿马克,相当于200亿元以上人民币,而德国本国生产的生态食品仅能满足2%左右,其余的都要进口。欧共体国家每年消费量达到200亿马克,70%要依赖进口。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的绿色食品消费量在300亿美元以上。
诱人的效益与困惑的企业
绿色食品包含了较复杂的劳动,价格当然比同类食品高。在芬兰,政府允许无公害食品价格上扬30%以上;在日本,其自然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20%左右;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大体相似。我国的情况如何?据农业部统计,我国200多家企业进入市场的389种绿色食品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产品价格上扬的约占63%,其中64%的产品价格上扬了10%左右。湖南石门县东山峰茶场生产的“东山秀峰”绿茶原价7.5元一盒,使用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并取得绿色食品标志后,价格上涨了一倍左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四川阳坪奶粉厂原一包奶粉只卖6元左右,后经采用绿色标准进行全过程生产控制,结果价格提高到10元仍然几经脱销;吉林延边粮油贸易公司的大米按绿色标准控制质量并获准绿色食品标志后,价格上扬70%。
农业部对48个企业生产的62种绿色食品调查,1991年这些企业产量增长17.1%,产值增长24%,利润增长了80%以上。
一位研究绿色食品的专家也承认:“质量带动了效益,绿色食品的价格优势的确诱人”。
诱人的效益面前出现了企业的困惑。一是不少企业不知“绿色标志”为何物,未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监测和批准,擅自在产品包装上打上不规则的“绿色食品”标志,以提高价格,牟取利益。也有企业虽然了解绿色标志的使用程序,却公然以假乱真向市场推出不合格品蒙骗消费者;二是个别生产企业和销售单位虽然获准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却不见生意红火。如上海一家企业生产的绿色饮料,一度出现了难以被消费者接受而被迫转产的尴尬局面。专家分析个中原因,一是宣传不够,二是环保意识尚未深入人心,三是企业在经营策略上存在问题。
无情的标准与时代的抉择
业已获准加入“有机农业国际联盟”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作为“绿色食品”商标的唯一合法所有者和审批、监测、管理部门,制定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及严格的审核程序,提出了严格的标准,从产品原料到加工、包装、储运都有具体要求。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刘连馥强调,青山绿水的环境中生产的产品不一定符合标准,同样,未施用化肥和农药的产品未必就是“绿色食品”,因为生态环境是多种要素组成的,必须经过严格的监测。
近两年,绿色食品以其诱人的利益驱动,在中华大地掀起了一股小小的产销风潮。但作为管理机构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一直都在严把标准,依法捍卫着消费者的权益。
这样严格的“标志”管理,能否顺利地促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很快发展?一位专家非常自信:中国人对绿色食品的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浓厚,从而把绿色食品推上跨世纪食品的舞台。据介绍,现在我国已有200多家企业的389种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权;26个省市相继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和“绿色食品公司”;全国已建成7个环境监测机构和6个质量监测机构;国家还投资3600万元,建立了28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关部门还开展了绿色食品专业技术的培训。
不过,好事多磨,绿色食品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质量控制。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产品结果的控制,而发达国家则十分重视过程的控制,即产品生产过程逐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我国很有必要借鉴其成功的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