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五百年旱涝尽收眼底——新中国第一本历史气候图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3
第4版(要闻)
专栏:新中国第一有奖征文

  五百年旱涝尽收眼底
——新中国第一本历史气候图集
一九八一年一月,新中国第一本历史气候图集《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问世了。这本图集系统地反映了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状况,把各地的旱涝按等级表示,可以清楚地看出哪里更旱,哪里更涝。这本图集在世界上也属首创。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关于气候的记载非常丰富,是全世界所注目的资料宝库。竺可桢先生第一个从这座宝库中整理出了我国近五千年气候变化的初步轮廓。据统计,从公元二○六年到一九四九年的近两千年间,有文字记载的就有旱灾一千零五十六次,水灾一千零二十九次,几乎每年都有旱或涝灾害发生。
一九七四年,当有关部门知道河北省保定的汤仲鑫同志已用划分等级的方法整理了地区的气候史料时,就同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合作,于该年冬季邀请北方十省市区的气象局科技人员二十余人到北京大学组织第一次会战。会战的结果编成了北方十省市区的旱涝等级图集。在此基础上,按照这次会战所确定的原理和方法,气象科学研究所又同南京大学气象系合作,在南京大学进行了其余十九个省市区气象局气象人员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气象工作者参加的、规模更大(五十余人)的第二次会战。
会战参加人员查阅了各种县志、地方志、明史、清史、宫廷档案等几千种史料,摘抄十多万张卡片。两次会战的结果共得出全国一百二十个区域的五百年旱涝等级序列,逐年逐站地认真细致地进行了校正和拼接,终于完成了这部全国五百年旱涝等级图集,于一九八一年一月问世。第一次以地图形式表示历史上的旱涝分布,第一次把描述性的气候史料转换成定量的等级,能够同现代计算机技术衔接起来,这是一个突破。这本图集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和全国优秀图书奖。
这本图集在许多国家都受到欢迎和好评。美国的气候学界前辈和国际气候学权威兰茨贝格教授认为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国际上许多研究气候变化的论文已经系统地引用该图集及所附资料。例如,八十年代中美大气科学双边合作,历史气候是重点任务之一,其中许多工作就是在五百年旱涝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