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浪潮再涌——无锡农村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4
第2版(经济)
专栏:股份合作制在农村

  浪潮再涌
——无锡农村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纪实
方友声
  (一)
股东,这个颇有诱惑力的称谓,如今犹如阵阵鼓声,叩击着无锡乡镇企业职工的心扉。
今年3月,扬名乡年逾5000万元销售收入的太湖耐热铸造厂,作为郊区的试点改组为股份合作公司。在召开首次股东大会的那天,全厂300多名成为投资股东的职工,一改以往稀稀拉拉到会的旧习,不用催就一个个提前入场等候开会。选举股东代表时,他们的慎重之情不亚于选举市长。这一情景在所有的乡镇股份合作制试点企业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重演过。
  (二)
无锡市农村开始试办股份合作制企业,迄今还不到四年时间。然而,从长江岸边到太湖之滨,从城郊到山区,它以旺盛的活力迅速成长起来了。至今年6月,全市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已达210家,总股本逾6.8亿元,其中个人股1.35亿元,乡(镇)村集体股4.82亿元,社会法人股0.72亿元。
目前,全市农村正在组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又达200多家,如果包括乡镇和村自行兴办的带有股份合作性质的企业,总量约在500家左右。一位密切注视无锡农村股份合作制的人士这样评论:“今年以来,这股热潮已震荡了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三)
溯本追源,在无锡市农村最早萌动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地方,当推江阴市秦望山麓的月城镇。
1989年,该镇有家彩印厂奄奄一息。这时,一位年逾六旬的退休职工拍拍胸脯道:“我有办法。”问其良策,他只说了五个字:“股份合作制”。就这样,在“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的无锡农村,这个镇率先涉足了当时最为敏感的“禁区”:即在一向坚持集体经济的乡镇企业里,由集体和个人共同参股享益!
该厂改组成股份合作制后,最初总股本仅13.6万元,其中集体股6万元,职工股7.6万元。由于全厂干部职工都成了股东,个人得失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大家同舟共济,企业很快“起死回生”,而且年年大步发展,至去年企业总资本已达69.8万元。
股份合作制企业鼓舞了月城人。1991年底,该镇从界定产权入手,进一步扩大试点。今年1至5月,全镇11家股份合作制试点企业的销售收入达2.3亿元,创利1700多万元,分别占当地工业经济的63.6%和69.8%。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去年开始,无锡市农村积极稳妥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的企业越来越多。
  (四)
对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无锡市十分关注。有关领导经常深入基层,听取意见。去年底无锡响亮地提出:“1993年无锡农村在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上,要迈出更大的步伐!”
为了积极稳妥地加快发展步伐,市领导又委托市委农工部的负责人,在今年4月中旬南赴广东考察农村股份合作经济。
现在,无锡市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东?镇的无锡县采油设备厂,先对企业原有资产清理评估,然后折股转让,吸引职工、社区农民和社会法人认购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除这种“存量转股型”外,又有一种“合股新办型”,像江阴市石庄镇天生港村和附近乡镇的申港、利港3位农民合股150万元,办起了一家轧钢厂。还有一种“联营转换型”。如洋溪乡的宜兴湖滨有机化工厂,是由洋溪一家乡镇企业与联营的上海涤纶二厂合股100万元组建的。
过去,无锡市乡镇企业的投资渠道,单一依靠集体,投资风险相对集中。如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则使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并带来所有制结构和利益组体的多元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