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仿佛生活对我们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3
第8版(副刊)
专栏:

  仿佛生活对我们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余倩
少年时代见过一幅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一个不无潦倒形色的穿长衫的老师,在拉胡琴给几个七长八短的小学生上音乐课。这不禁令人失笑,也感到心酸。现在从银幕见到用口琴、笛子吹奏国歌升旗的景象,有些类似的感受,只是没有了欣赏漫画的幽默情趣的心境。几十年前在西南地区的一个山乡,我也和一群破衣烂衫,还有赤着脚板的孩子们打过交道,那是在一所只有两名教师的小学校任教。因此对这个叫“界岭”地方的小学校的困境,并不完全感到陌生。便没有过去时代的那种经历,也未必还有什么不能感受、不可理解的。这是贫困地区、情况特殊,但毕竟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整体之中的事,没有脱离现实的社会联系。
教育事业是神圣的,据说师道也是尊严的。银幕上也有过这种神圣、这种尊严的表现。而在《凤凰琴》这部影片里,一些从事神圣事业的人们,却很不见得神圣,也未见得尊严。
这个好像在现代文明之外的“界岭”地方的“园丁”们,还在为了争取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竭力挣扎。他们为了应付县里来的检查团而弄虚作假,为了学校可能有的奖金不致被人扣发不惜凑钱摆酒请客;为了争取一个可怜的转正名额便去巴结讨好上级主管人员,有了一个名额的转正机会起初也没有相互礼让……这都不见得光彩,无所谓尊严。
然而谁能责备他们?那里九个月都不发工资了!一个村里的会计便可以对他们作威作福,任意糟践……而无论怎样,他们也还在为培育“祖国的花朵”竭尽全力。弄虚作假骗取奖金,是为了修补校舍让孩子们度过严寒的冬天。虽然谁都想有转正的机会,最后还是给了并不符合转正条件,然而却是把一生献给了山区教育卧病在床的校长的爱人(她填了转正表格,也就溘然长逝了)……这些无所谓尊严,并非神圣的“园丁”,却有某些神圣或尊严得可畏可憎的人们没有的培育“祖国的花朵”的深挚感情,和奉献给神圣事业的赤诚。
这些“园丁”的形象,不是按照一种理想铸就的先进的典型,而是现实的一种具体环境中的具体的人。而出自这样的人物的奉献精神,便是一种内在的自然的流露,便能特别打动人的灵魂。当最后那次吹奏口琴、笛子升旗的仪式出现的时候,也便让人对这些未能超凡脱俗的“园丁”们,只有肃然起敬了!
还没有可能深入思考这部影片的艺术表现。在看这部影片时,已经忘了是在欣赏艺术。这仿佛是生活在银幕上发言。而一部影片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便有什么缺陷,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难得的艺术创造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