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文学的包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文学的包装
潘凯雄
“包装”——本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动词,现如今用起来却似乎格外时髦:不仅物质产品讲包装,就是精神产品以及从事精神劳动的人也开始讲起了包装,什么包装歌星、包装刊物……如此等等。这包装、那包装,当然不止于外观装潢,而是包括策划、公关、推销等多种营销方式用以争取赢得更大市场的一种商业手段。此法在商战中屡屡见效,于是便有人想将它移植到文学上来,关于文学也需要包装的呼吁一时盛起并很快化为行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类读物的火爆尽管各有原因,但共同的一点则是与它们包装的讲究不无联系。照此看来,讲究包装也不失为使今天不那么景气的文学走向市场的一种办法,不过,倘以此视包装为摆脱文学困境的唯一灵丹,则窃以为万万不妥。
我并非一概反对文学的包装,相反倒是觉得过去在这方面我们做得实在不够,特别是在今天发行体制不顺、渠道不畅的条件下,更是应该在包装上下点功夫。但是,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因此,它的包装理应有自己独特的讲究而并非一味追求外观的华丽和花哨。
其实,作为文学包装的独特讲究说白了也不复杂,它并非以单纯的赢利和促进作品的销售作为自己唯一的出发点,还是应该遵循文学自身的基本规律和文学鉴赏的基本准则。是什么样的作品便包装到什么程度,既不应因作品本身具有某种先锋性众多读者一时难以接受而放弃对它的包装,更不该只顾自己挣钱而将二三流甚至根本不入流的文学加以精美的装潢来欺骗读者。事实上也只有那些与作品本身品位相匹配的包装才能发挥积极健康的社会效应,它不仅能帮助作品更好地走向市场,同时对引导整个社会正确的文化消费不无裨益;相反,那种根本无视作品本身品位,特别是推销粗制滥造之作的所谓包装,则无异于制造精神产品的伪劣一族。
由于文学包装这种特殊性的存在,这就对从事文学包装的人提出了一个不太低却又是十分基本的要求——独具慧眼。那种不分作品良莠动辄冠以所谓“奇书”、“传世之作”、“大手笔”……之类的廉价包装固然可能一时达到欺骗读者撑起自己钱袋的目的,但同时又恰恰暴露出自己另一方面的贫穷——缺乏起码的文学鉴赏力。以此起家的“大款”其实也很可怜,他们终将为社会的发展所淘汰和唾弃。而面对文学包装刚刚兴起时的行规不健全,读者也有必要提高自己识别伪劣精神产品的能力,善于从各种花哨的包装中剔除滥竽充数之作,不给伪劣作品经包装招摇过市者以市场。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包装可能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但这种职业应该与文学批评毫无关系。真正有作为的文学批评恰恰与文学包装背道而驰,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作为就在于剥去包装,展示其本来面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