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反腐除弊 一身正气——读纪实文学《天网》、《法撼汾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反腐除弊 一身正气
——读纪实文学《天网》、《法撼汾西》
杜元明
山西作家张平在其长篇纪实文学《天网》、《法撼汾西》中塑造了一位勇于反腐除弊、扶正祛邪的县委书记刘郁瑞形象,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纠正不正之风,颇有现实意义。
作品所写的汾西,是山西偏远的小穷县。刘郁瑞上任之初,那里积怨似海、积案如山,老百姓企盼着他能主持公道,平反冤案。刘郁瑞面对一张上下串通、官官相护的复杂人事网,为正党风反腐败,义无反顾地站到斗争前沿。一位70岁农民因揭发村支书贪赃枉法而被迫害得家破人亡,刘郁瑞冲破“关系网”为这位含冤而不屈的农民平反;一个兼职律师为一桩案子秉公执法而被冤屈,又是刘郁瑞出面使其冤情得到昭雪;在解决一桩流氓团伙案件中,群众对“严打”只打庶民、当官的可以践踏法纪的处理结果愤愤不平,还是刘郁瑞铁面无私、冲破阻力,将漏判的案犯一一依法治罪。
刘郁瑞形象的描写是成功的。作者将其置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凸现其无私无畏和大智大勇。刘郁瑞办案,无一案情不牵连着一个互相勾结的人事网,得罪某些权势者和熟人。勇往直前?刘郁瑞对此虽然不无疑虑和困惑,但他态度非常明确:“没有什么可怕的,要怕,我就不来汾西。”正是凭借共产党人清廉无私的凛然正气,刘郁瑞让一个个徇私枉法的“假共产党”无所遁形,令犯罪分子闻风丧胆、纷纷落网,从而使党和人民政府更加深得民心。
作品在刻画刘郁瑞形象的时候,将他放在群体之中,既写活了“这一个”,又写出了以他为代表的“那一群”,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群像。如刘郁瑞处理兼职律师案正苦无有力证人之际,是县委机关看门的吴老头挺身出来作证;在审议六个干部子弟一案的会议上,是县纪委书记杨炯对颠倒黑白的案情报告提出抗辩,才扭转了老子们此呼彼应造成的“一边倒”的不利局面;那个胆小怕事抹稀泥的县检察长,因有刘郁瑞的点拨和他的良知未泯,而能鼓起勇气,“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果敢办案;敢于仗义执言和为刘郁瑞出谋划策的,还有省报记者和县公安局副局长。在复查李荣才案中,面对顾专员的淫威,郭县长起而为刘郁瑞辩护,地委书记贺光在艰难时刻打电话对刘郁瑞给予肯定支持,而县信访办主任和县纪委书记尹远,则是刘郁瑞办案的左臂右膀,至于群众自发拦车、要顾专员分清是非的抗争行动,更是对刘郁瑞莫大的鼓舞。这些都说明,刘郁瑞并非孤身作战,有党组织的撑腰,有一批干部的协助和群众的声援,是他在反腐抗恶斗争中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
刘郁瑞形象的又一感人之处,是他能将反腐正风同脱贫致富的时代改革紧密结合,两手并抓。它表明:抓了反腐败,就是清除改革前进的路障,就能振奋民心,抓脱贫致富,就能巩固反腐斗争的胜利成果,让人民群众看到光明和希望,增强信心和力量。至为感人的是,不少人写信给刘郁瑞要求到汾西工作,有的企业愿到汾西办厂,还有的会武功的退伍战士愿意给他当警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