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读不完的《古文观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5
第8版(书评)
专栏:书味斋

  读不完的《古文观止》
黄国柱
记得大学一年级时,买到中华书局版的《古文观止》喜在心头。随着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课的深入,愈发感到自己的浅薄。仅是《古文观止》中的文章,读不懂,弄不通之处多矣。于是,发奋地读。渐渐读出一点滋味。同样的文章,在课文里,或是在各种用简化字横排印刷的选本、参考教材里,就不如在这一套古色古香竖排本里有韵味。老师讲析古文,只要《古文观止》里有的篇目,我都用这个选本去对照听讲。
走上工作岗位,或忙或闲,或平或坎,或文或武,这套书总是放在书桌上,床头旁,时时翻阅,常读常新,常读常乐。特别是写文学批评的文字,文思枯竭,心绪不宁的时候,她总是能先让我沉静下来,把浮躁的游丝般的思绪归拢到写字桌前,渐渐生出几分灵感和文思。
当然,我从中得到的,不止是谋篇布局,寻章摘句,锦言妙语的袭用,更多的则是古代文化传统中人文精神、伦理价值的启迪。从政治韬略(如《郑伯克段于鄢》《苏秦以连横说秦》)到军事计谋(如《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从国计民生(如《论贵粟疏》《捕蛇者说》)到学问之道(如《师说》《进学解》);从千古兴亡(如《过秦论》《赤壁赋》)到个人胸臆(如《报任安书》《陈情表》)……贯穿了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可贵而强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忧患意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的献身精神;上下求索,虽九死而犹未悔(《屈原列传》)的殉道信念。即便是在陶渊明式的隐逸之文里,也未尝不时时流露“身在山林之中,心存魏阙之上”的不甘困顿,以及“处涸辙以犹欢”(《滕王阁序》)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向。应该说,这一切都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为文的支撑,更是做人的根本。
遗憾的是,我至今未能把这套《古文观止》从头至尾通读一遍。只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读那些自己喜欢的篇什。日前,几位文友小聚,有王君叹喟时下能安心读书者寥寥,“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且不说大学校园里热衷经商者众,连文学各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竟鲜有问津之人。难道中华文化真的会“断档”么?商海的汹涌之涛,果真会“冲垮”深厚的传统文明的堤墙么?
今捧读《古文观止》,心情又渐次朗阔。我不相信,如此精美绝妙的文字会终被湮没;如此深刻至善的思想会终被物欲消解。以神州之大,一定会有人坚守,一定会有人研修,并传之久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