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灾难来自非碘盐——内蒙古、新疆、四川、贵州、西藏碘缺乏病调查汇报(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6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灾难来自非碘盐
——内蒙古、新疆、四川、贵州、西藏碘缺乏病调查汇报(之二)
  本报记者 王永安 周朗 戴岚 闻佳平 李晋鸿 张建君
白色的食盐注入非金属元素碘,制成了缺碘地区最宝贵、最需要的食品——碘盐。
这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防治碘缺乏病(IDD)最经济、最易生活化、效果最为明显的“灵丹妙药”。
近年来,为什么一些地区碘缺乏病不断回升?
老百姓平时吃的、商店和个体摊点经销的食盐里含不含碘?
不含碘的盐又是哪里来的?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了广袤的IDD病区。
冲击四起
我们一到内蒙古自治区,从事防治地方病和盐务管理工作的同志,拿出他们调查的材料就大声疾呼:“去年全区稽查土盐、私盐398起,查获非碘土盐、私盐2932吨。今年的问题更为严重。一些单位和个人无视《盐业管理条例》,在病区非法批发销售非碘盐。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副食品公司和个体运输户,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运入大批非碘盐倾销病区;哲里木盟一些单位和个体户从辽宁贩入非碘盐。其中奈曼旗、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等地,碘盐普及率只有10%。”“我们乌兰察布盟部分地区的碘盐合格率仅在22%—50%之间波动,大部分监测点已发现新患病人,儿童甲状腺肿大率有所回升,有的高达30%。”“我们伊克昭盟有大小盐、碱、硝湖60余处。有些人用在小盐湖开采的劣质盐(每年约2000至3000吨)冲击市场。”记者在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土城子乡马王庙村查看了3家个体商贩经销的食盐,发现含碘量都相当低,有的农户食用的还是非碘盐。
四川是我国的一个产盐大省,目前全省25家国有盐厂和上百家乡镇盐厂年生产能力达到了340万吨,而年销售能力只在230万吨左右。严重的产大于销引发了“白色大战”,计划外的私盐到处泛滥,非碘盐大量冲击病区。在有关部门配合下,记者抽查了重病区梁平县文化乡4个食盐销售摊点,发现全是假冒碘盐。
据探测,新疆境内的盐的蕴藏量至少可供全国人民食用400年。丰富的盐资源也使当地一些群众养成了食用土盐的习惯,给新疆的碘盐普及推广工作带来诸多困难。现在,新疆的碘盐普及率只有60%。新疆IDD重病区主要集中在南疆。而南疆的盐的开采、销售和管理,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谁都可以挖盐,而花钱买碘盐倒成了不可思议的事。吐鲁番市艾丁湖乡也木什村,村民IDD患病率达32.21%,记者在这个村看到,几乎家家食用的都是从附近山上挖来的不含碘的土盐。为了防病治病,吐鲁番地区地方病防治办公室的同志曾拉着碘盐到村里以与土盐一样的价格出售,但没有一户人家购买。
新疆拜城县六七十年代碘盐普及率曾达到7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IDD的流行。近些年由于碘盐的普及率只有36%,致使全县人口中患病率已达42%。
贵州虽然不产盐,由于进货渠道把得较好,1989年达到了国家基本控制IDD的标准。但是,近几年来,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非碘盐开始觊觎这块“宝地”,贵州逐步陷入非碘盐冲击的包围圈之中。
食盐市场管理混乱,非碘盐跨省区冲销严重,给防治IDD带来了人为的灾难。
无序探由
盐是由国家实行统一计划控制的特殊商品,为什么在许多地方还会出现无序状态?
“既然要把市场搞活,谁都可以经销盐”;
“地方产盐能增加利润,何乐而不为”;
“私盐那么多,政府力量有限,怎么能管得过来”。
…………
正是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不合法的事竟“合法”了。
1991年3月,四川省计经委、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盐务局联合通知各地、州、市,停止审批制盐项目,并下令停建万县市和忠县真空制盐工程。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今年8月,记者又获悉,广安县5万吨真空制盐项目又要上马了,进一步扩大了四川食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平锅盐是国家明令禁止的盐种,但在四川省没有得到有效执行。1991年,省政府曾下令严禁兴建平锅制盐企业,但这两年来,又有4.7万吨的平锅盐投产。
这是由于利益驱动下所出现的难以制止的现象。
199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贵州省实施盐业管理条例办法》,明确规定:“盐业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经营盐的批发业务和食用盐的零售业务均须向盐业行政主管机关申报领取许可证。”但1993年1月30日,省政府又下文规定,食盐经营许可证或专项审批,不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定经营范围和核发营业执照的依据。文件一出,贵州省盐的批发和零售市场顿时活跃起来,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单位和个体户为了牟利,不顾有关规定,从省外大量购进非碘盐,向病区倾销。息峰县酱油厂1992年从江西樟树市两次自行购进120吨非碘劣质盐,除主要用于自己生产酱油外,还向个体户批发了10吨多。当盐务部门去查缴时,酱油厂却依据省政府的文件为由,指责盐务局干涉企业经营自主权。
这是由于地方法规和政府文件不一致而造成的盐业经营管理上的混乱现象。
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盐业管理条例》后,由于新疆一些部门意见不统一,致使自治区《盐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迟迟无法出台,于是非碘土盐便在市场上畅行无阻。拜城县境内有7座盐山,由于无人管理,成了老百姓取之不尽的“源泉”。县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从防病治病的角度出发,要求矿管部门进行管理,但矿管部门认为盐不是稀有贵重矿产而不予理睬,税务部门则在盐山路口设立固定收税点,不论什么人,只要交了钱就能上山采盐,还开给发票。这些上了税的土盐被放心大胆地拉到巴扎(集市)上去公开销售,使违法行为“合法”化。
这是职能部门不能严格执法而出现的现象。
销售比较
说起来很奇怪,病区的许多群众也知道吃碘盐的好处,可是在买盐时,首先看什么盐便宜,结果非碘盐大占上风。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在内蒙古凉城县厂汉营乡东厂汉营村挨户查看群众购盐情况时,村党支部书记说他们村虽是重病区,但这几年都吃碘盐。可我们到冯英女老妇家时,发现她的一个儿子患克汀病,家里吃的仍是非碘盐,问原因,她说:“今年过年时,门口来个换盐的,一斤莜麦可换一斤土盐,我正缺钱,咋还不换!”这就是现实。非碘盐一方面比碘盐便宜,另一方面又伪装碘盐,再加上可以送货上门,不少人便成了它的热心消费者。
再看看碘盐运销情况。高质量的碘,需要进口,这就加大了盐业生产企业的成本。生产出了成品碘盐,有时铁路运输紧张造成仓库积压;销售出去的盐,许多商业部门支不了现金,企业受到债务困扰,有时也不愿意供货;一些商业部门被个人承包,嫌卖碘盐利润小,不愿意经销。记者在内蒙古采访时,盐务部门、商业部门的同志如是说。
出路何在?
盐是白色结晶体,碘盐和非碘盐不用试剂化验的话,很难一眼分辨。因此,非碘盐这股白色冲击,危害大。白色非碘盐之所以能冲击碘缺乏病区,主要是因为有市场。
这个市场,它来自没有认真执行《盐业管理条例》,来自对市场经济的误解;来自盐务管理的放松;来自群众的习惯势力。然而,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一些地区政府部门没有认识到白色冲击的危害,没有采取坚决而又果断的措施。
能不能实现2000年在我国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关键在于非碘盐的冲击是否能得到真正的制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