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清淡的菜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5
第12版(副刊)
专栏:

  清淡的菜香
王英琦
隔壁院墙内,又飞飘出好闻的炒白菜炖萝卜味儿……中午或晚炊时分,菜农家里的小锅小灶炒着或炖着自家菜地生产的菜蔬,常弄得锅盆霍然,勺铲铮然,令我的听觉味觉大愉悦——这其中,精神的,感情的,伦理的,美学的成分都有。
这种寻常人家的烟火味,于我是很相宜的。它们构成了我的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我生活在其中,与之有着某种干系,感觉到一份生存的真实和厚重。
厕身于菜农的世界,自然短不了蔬菜吃。
对蔬菜,我有一个从认知到感情升华的过程。
我原本是个喜食荤者,自打与菜农毗邻后,便感到有必要修正自己的口味标准。因为这儿的蔬菜实在太便宜了,加之这儿的菜农天生的实在和慷慨,常送我一些免费菜,不一鼓作气地吃完,便要坐观菜烂。久而久之,在饮食上,我终于痛改前“荤”,成了一名真正的食素者。
这儿的菜农也基本吃素为主。自家种的菜,除了卖,相当一部分都进了自家的肚子。水灵灵的白菜,脆生生的萝卜,他们随吃随拔,图个方便和新鲜。隔三差五的,他们也砍些肉,打打牙祭。
他们做菜也很有特点,绝对舍得放佐料。葱、姜、花椒、大料,不放归齐,便算不得做菜——哪怕是最家常的炒白菜。“越浓郁越有滋味”,这是他们舍得放佐料的心理基础。起初,我对这种舍得放佐料,太重太冲的菜味儿很是不得意。这么胡乱放一气,本色的菜香味全被佐料夺去。但吃着吃着不知怎地竟也入道了,甚至还吃出了一个大道理:清淡的蔬菜若不浓郁地吃,其味道肯定大打折扣。
随着我对蔬菜的情感日益炽旺,对吃素的个中三昧也体味得越透。调侃点说,食素最大的好处是吃不倒胃口;深层点说,它还包含有一种人生哲学和人生境界。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前朝古人早就把食素列为自身修养之一。二十世纪初,一位叫朱湘的人作了《咬菜根》一文,更是把食素捧上了天。
“食素精神”,说白了,就是一种无欲无求、淡泊朴素的人格品质和人生精神。尤其在当前,人们过度追求“超前享受”,整个社会越趋物化的情况下,提倡一点“食素精神”,对防止民族民心的腐化,对群体的人格素质的提高,未必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如今,我的食素水平又有了提高。不仅在做蔬菜方面表现出一派行家里手的技艺,且在饭食上也有独到用心。精米细面我是一概不吃的,家中大小口袋,各类杂粮总不下十几种。除却中午一顿糙米饭外,早晚皆是“三合一”、“五合一”的杂粮粥。
岁末天寒的日子,满堂堂地煮上一锅棒子面麦仁豆粥,再羼入些红薯,与儿守着锅,闻着扑鼻的粥香,望着自家的灶烟与人家菜农的炊烟袅袅地乱窜一气,实是人生一大清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