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石林知音—─杨春洲和他的石林摄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6
第8版(周末)
专栏:

  石林知音
—─杨春洲和他的石林摄影
李纳
杨老送我一本他最近出版的摄影集,书名为《石林摄影五十年》,是从30年代到90年代成千上万张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捧读之后,爱不忍释。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石林景观的摄影集,它给我的是一个世界,一个生动的“人”的世界,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石林的大小石头,经杨老的镜头“点化”,竟都神奇地成为有血有肉的男女老幼,身上燃烧着人类最高的精神美。“他们”终日与白云蓝天相伴,来来往往,生活、劳动、忙碌,为别人,别人也为自己,“他们”之间的关系,纯洁而充满爱意,令人无限神往。
我不妨略举一二。
阿诗玛是撒尼族长诗《阿诗玛》的主人公,为反对强暴追求自由而献身,而与相爱的恋人阿黑永离。她是撒尼族的灵魂。但在《阿诗玛也在盼》中,她复活了。她伫立在故乡石林,踮起足尖,头部稍侧,头巾飘动,身姿优美。她正在翘首遥望,切盼阿黑归来。最动人的是凄楚地颤动睫毛……我的目光长久地停于画面,油然产生怜爱之情。《牵着宝宝上外婆家》,盛装的少妇右手携着可爱的宝宝,云南特有的白云蓝天相衬,空气清新而明净,妈妈与宝宝行走的步伐,妈妈长裙的摆动,都透出欢悦,韵味十足。《夏日的打扮》,十分美好的意境!夏日照耀着红花绿叶,光彩夺目,令人想到激情少女和她的花冠:新鲜,热烈。它们向我们夸示富有和生命的美。《喜相逢》,战士归来一定很突然,瞧,妻子来不及卸下孩子,相见执手,似有千言万语,相亲相爱,溶于一体。目触《撒尼大嫫》和《撒尼大嫫摆家常》,感到亲切善良的撒尼大妈面貌好熟,顿时想起寂寞的童年。就是这些撒尼人给我暗淡的生活点缀花朵,常常唤起我的诗意美。一幅《笑容可掬》,使我发出会心的笑,我觉得这正是作者自己。仰首瞭望,怡然自得,那神态,那精神,活脱脱的就是。我和杨老相识50多年,对他的身世、遭际有一定了解,他身处逆境、顺境,同样以“笑容可掬”面对人生,永远保持稚子之心,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升沉贵贱,都能泰然处之。从《阅尽人间春色》可以窥见其生活态度:天广云低、苍茫一片,老者立于苍穹之下,有人如面对此景,定会产生苍凉之感;但杨老却别有解释,偏题名《阅尽人间春色》,由此可以识别他的人生境界!
我有幸与石林同乡,而且相距只十华里,但在杨老第一次进石林之前,我不知道我的家乡竟有大片壮丽无比的石头天地,我只听老人说,有个“李子园箐”,除了大小石头,便是荒草与豺狼,很少有人涉足其间。还听说,清朝末年,撒尼族起义,曾在这里扎营。我可以断言,当时去过的人很少。抗日战争爆发,云南大学附属中学疏散路南,附中师生喜欢到石林游玩,尤其是校长杨春洲,和石林一见钟情,他在“作者随笔”中写道:“我爱石林,百看不厌,我第一次身背相机走进石林,深深感到宇宙造化的伟大,石林的石头,千姿百态,不少像栩栩如生的真人……”他感到“石林的石头,不但有生命,而且有感情,不是邪恶的感情,而是纯洁崇高的爱情,亲情……”宣传收到效果,很快吸引众多游人,石林的名气一天天响亮起来,如今已是闻名遐迩,赢得“天下第一奇观”的美称。谁到云南,如不遨游石林,成为一大憾事。
杨老对石林,可谓一往情深,终身眷恋。50多年,年年拜访,写下老友的风采。今年已是九十高龄,仍拍摄《刺破青天》和《石林奇观天下绝》两幅力作。《刺破青天》取材别致,富于梦幻般的诗情;《石林奇观天下绝》则气象宏伟,概括了石林的力度和壮美!
有人称他为“开拓石林风光摄影第一人”;我却称他为“石林知音”。作为石林的同乡,我还向他送上一份感激和敬意!(附图片)
牵着宝宝上外婆家(1961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