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阅读
  • 0回复

刘欢也过了把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6
第8版(周末)
专栏:

  刘欢也过了把瘾
安地
看了《北京人在纽约》的人都说,姜文在这部连续剧里过足了“戏瘾”。不管姜文自己认为演电视剧是雕虫小技也好,还是非把他姜文钟情的那套电影语言融到这部电视剧里才算让他尽兴也罢,反正要说谁在这出戏里出尽了风头,似乎非姜文莫属。
其实,就艺术实践而言,在这出戏里大过其瘾的还有一人——刘欢。《北京人在纽约》可以说是刘欢音乐生涯中迄今为止绝无仅有的一个机遇,能让他显示自己一直深怀不露的一份才情。
近几年,大陆歌坛星移斗转,刘欢在歌坛上也渐趋定位:外在形象上的“特征”,使他注定成不了少男少女为之疯狂的偶像歌星,他自己也未必有那份欲望;但就创作和演唱的实力而言,男歌星中目前似乎还无出其右者。尤其是刘欢对于歌曲旋律的感受和处理,其独到之处足令一首歌平添几分流行因素。《弯弯的月亮》已走红大陆及香港、东南亚,可迄今为止,最令作者李海鹰满意的演绎者,依然是首唱刘欢——他能使自己全身心地“晕”进旋律里去。
刘欢是一位对大众音乐文化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艺术家。流行音乐既然是面对大众的,在创作表演上就不能走得离大众太远。好的流行音乐不外乎两点:优美动听的旋律加上琅琅上口而又感人的歌词。而真正把这点儿能够流行的玩意儿吃透,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剧组之所以选定刘欢配乐,大概也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理解和把握当代西方流行音乐文化,审慎、恰当地从中有所汲取,从而使配乐与剧情和谐地交融。刘欢为《北京人在纽约》一共创作了两个多小时的配乐,其中包括3首中文歌和4首英文歌。不知内情的人在观看这部电视剧时,会以为剧中那些动听的旋律是从美国流行乐市场上“扒”来的。其实,刘欢多年来一直潜心揣摩西方流行乐的发展和现状,对一些比较新潮和“先锋”的音乐诸如Funky、House等也耳熟能详。
在为《北京人在纽约》配乐时,刘欢着意使其风格贴近传统的美国流行音乐,贴近60—70年代一些老歌的韵味,这样处理似乎与这部电视剧的气氛更协调。从刘欢个人的兴趣看来,或许他也比较偏重西方乐坛居主流地位的那类音乐。如果着眼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我们也应该注重借鉴西方那些为最广泛的大众所接受的音乐,尽管这类音乐的商业色彩较浓。实际上我们所亟待发展的流行音乐本身也是一种现代商业文化。如果照搬西方乐坛上那些新潮的、先锋的东西,难免与我们民族目前的文化现状产生牴牾和排斥。目前国内有不少音乐人热衷于比较新潮的音乐形式,尽管他们未必就是照搬和摹仿西方的摇滚乐之类的东西,尽管风格的多样化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也是好事,但是,为最广泛的听众所接受和欣赏的音乐毕竟是这一切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刘欢倒始终保持着一个音乐人的清醒意识,他说,“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还得一步一步来”。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不妨把刘欢为《北京人在纽约》创作的这种别具情调的音乐视为很有意义的尝试。
中国大陆的音乐如果要成气候,就非得有一批杰出的音乐制作人,像海峡对面的罗大佑,像英国的菲尔·柯林斯……我们期望刘欢来日能有更大的成就和超越。在这个成就的进程中,接触和尝试别人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就是各种好听的音乐和歌曲,对音乐创作者和听众来说,都是必要的。
话说回来,如果没有《北京人在纽约》,那么刘欢还有没有创作这种音乐的机会?即使刘欢在别的场合写出了类似的音乐,我们的听众、我们的市场能否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
也许人们的兴趣已不再狭隘、封闭。这也是我们的流行音乐走向健全、成熟的一个前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