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走出大山——罗源县开发资源走向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7
第1版(要闻)
专栏:通讯

  走出大山
——罗源县开发资源走向市场
本报记者 江宝章
罗源,闽东一小县。人口不过24万,地不足1100平方公里。东临大海,西负群山,碧波万顷而无舟楫之利(码头),林海茫茫却少车马之喧(道路)。山民依时耕作,趁潮赶海。大山像一道屏障,把罗源人民世世代代闭锁在贫困、落后中。1986年,罗源被福建省定为17个重点贫困县之一。这一年,全县2/5的行政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
1992年,罗源县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成为福建十大创汇县之一;人均外贸出口值、全县财政收入人均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均跃居全国326个贫困县首位。
前不久,记者驱车北上,昔日一派田园气息的罗源县机声隆隆,车流穿梭。横贯县城的福(州)温(州)公路旁,一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大字横幅格外醒目。东边城外,一块23平方公里的平原正浮出海面。在围垦工地,县委书记吴文达谈起对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一些想法,他说:有两种扶贫方式:救济式与市场式。前者功在解困,后者利于发展。
多年来,为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我们曾投入大量人、财、物,给贫困地区输电、修路、给项目,开发山地种茶种果。这些措施使大批农民摆脱了贫困,但却无法解决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原因在于那种救济式的扶贫方式不是从市场出发,而是从生产出发,结果窒息了经济活力。许多地方的农民把刚种几年的果树砍掉了,柑桔烂在树上,机器成了一堆废铁。有鉴于此,这几年罗源县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发展工农业生产,通过占有市场和实现商品价值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自从80年代初福建古田县农民发明了香菇人工栽培技术以来,成千上万的山区农民依靠种植香菇摆脱贫困,后因市场饱和菇价暴跌,“脱贫菇”似乎也就走到了尽头。1989年,干菇市场全面萧条,罗源县领导把眼光盯住了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广阔的鲜香菇市场。他们从中国科学院引进专家和保鲜技术,1991年与台商合资办起“青源保鲜食品有限公司”,罗源保鲜香菇迅速打进日本和东南亚市场。1992年,罗源出口保鲜香菇1720吨,占全国鲜菇出口总量的56%,创汇2000多万美元,同时也使菇农增收2000多万元。吴文达笑言,如果不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县政府怎么拿得出这200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
资源并不等于财富,只有进入市场,资源才具有现实的优势。
许多号称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往往也是贫困地区。为什么?只看见资源,没看到市场,资源于是成为束缚思维的枷锁。
罗源县有着福建沿海最大的竹木蓄积量和漫长的海岸线,花岗岩、叶蜡石、高岭土等资源不可谓不丰。然而,这些丰富的资源并没有使罗源人民更早地摆脱贫困。直至今天,1400多万根毛竹仍在山上寂寞地迎风起舞。倒是并不具有明显优势的香菇和烤烟生产,为农民和罗源县带来了50%以上的个人收入和财政收入。几年前开而不发的花岗岩由于打开了日本市场而迅速起步,首批4家合资石材厂的年产值已达400多万美元。罗源人从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认识到,没有市场的资源不具备现实的优势。
信息、技术、人才也是资源,市场的神奇作用就在于它能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对于贫困县来说,走向市场的另一个困难是技术和人才,作为罗源经济两大支柱产业的香菇、烤烟生产,就是充分利用了各地的技术、人才以及各种原材料发展起来的。这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神奇作用。
1990年下半年,当中科院专家杨德胜带着保鲜技术来到罗源时,并未料到这项成果会给罗源带来2亿多元的产值和1亿多元的出口值。短短一年多时间,罗源的保鲜厂便从1家发展到16家,并在浙江及本省的15个县建立了分厂;全省26个县成为罗源保鲜香菇的生产基地。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全年度鲜活舱位的1/5,首都机场的1/10,福州机场的1/3,竟然被小小罗源县的保鲜香菇占去。
大山再也挡不住罗源人前进的步伐了,罗源人已经走出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