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抱病谈吐犹健 情浓风采依然——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来到北京同行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6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抱病谈吐犹健 情浓风采依然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来到北京同行中
本报记者 卢小飞
10月15日上午11时30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丽亚娜·法拉奇走进北京日报社的会议室。她是带着数日不退的高烧来结交朋友的。她向等候在这里的中国同行们说:“就是慷慨赴死,也得来见你们。”——以犀利见长的法拉奇式的谈话风格,一下子抓住了众人的心。
从法拉奇脸上,你看不到病容,她的气质比她63岁的实际年龄显得年轻,她在米色西服套裙的上衣领角别了一只金色的蝴蝶,不知是不是生病的原因,那顶草绿色的呢制礼帽一直到走都没有摘下来,紧紧压着满头金黄色的垂肩发。
在首都女记者协会副会长金凤介绍在座的中国女记者时,她不放过观察每一个人的机会,直直地盯住你的眼睛。当听说中国有2000多名女记者(编辑)时,她情绪高昂起来:“西方现今有许多女记者,我本人为此做出了贡献。令我震惊的,是中国竟有这么多女记者!这对我是意外的事情,真让人高兴。”
环视四周,她迅疾反客为主:“在座有多少结了婚、有了家庭、孩子?你们如何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这问题原本该中国记者向她提出的,在她的咄咄之势面前,想到她和希腊民族英雄帕纳古利斯的生死恋情,反倒不好开口了。
紧接着,她又问同行间男女工资是否一样。当听说中国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时,激动起来:“这又是一个令我震惊的消息!在西方,女性可以当到总编,但男女之间的工资是不平等的!”
法拉奇点燃了一支雪茄,蓝眼睛扫了一下天花板:“如今,世界上有四个国家是由女性担当最高领袖,在中国、美国和意大利,女性的力量都非常强大,但达到政治高峰的却没有,这是一个矛盾。不是时机不成熟,而是她们不想要。比如我从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意大利总统,不感兴趣。”
在后来的对话中,她用自己当战地记者的故事来解释自己的人生观。她说自己从未成为一个女权分子,对女权运动中的许多做法至今反感。“但我比女权运动走得更远。答案很简单,我从未想到自己是个女人,从未想到有什么事情是女人做不到的。”
法拉奇是中国读者熟悉的作家型记者,已经出版了10本著作。谈到写作,她说她不可能每天按部就班地写作,她每写一部书就进入一种疯狂的状态,“这种疯狂占据着我的心灵,不存在白昼,不存在饮食、睡眠,我把自己埋在一间屋子里,再也不想动弹。我恨这一点,不是因为写作,而是写作使我与生活隔绝。”问到她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她说“每一次我都想重写,我从来都对自己做的事情和写的东西不满意,这也是我每每写完东西后不马上交给出版商的原因,往往都是出版商追上门来要,书商卖了成千上万本书,对我却是难过的事,因为我无法再修改了。”她举了18年前的例子。夏日某天,她在家里独自朗读《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边读边修改了许多地方,到了结尾,竟然做了重大修改。
最后,她应记者之邀,寄语本报读者:“我向《人民日报》的读者致以最良好的祝愿,希望中国的变革持续下去。我热爱中国”。(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