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反弹琵琶”天地宽——著名农业问题专家陆学艺谈增加农民收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6
第2版(经济)
专栏:为增加农民收入而努力

  “反弹琵琶”天地宽
——著名农业问题专家陆学艺谈增加农民收入
本报记者 刘鲜日
日前,记者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著名农业问题研究专家陆学艺。
陆学艺认为,世界上还从未有哪一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现代化过程中,像我们国家这样重视和强调农业。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农民收入的增加步履艰难,农民的生活在低水平上徘徊。这种情况很值得反思。
他说,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农民收入与农民负担是此消彼涨的关系,负担重了,收入自然就降低了。1977年,我国第一次提出减轻农民负担时,农民人均负担只有10多元。而以后的16年时间里,我们不断喊减轻农民负担,却愈减愈多,现在实际人均负担已近百元,少数地方更多。仔细分析,负担重表现突出的主要是中部地区,特别是粮棉主产区。
陆学艺说,东南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郊区的两三亿农民,他们发展乡镇企业,不仅可以从企业中挣得收入,而且负担也由企业承担。这部分地区的农民人均年收入大都在1000元以上,且收入仍在不断增加。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西部地区十省区虽然发展缓慢,但国家投资扶贫较多,干群关系还比较稳定。
陆学艺说,从1978年到1985年,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之比由1∶2.4缩小到1∶1.7,但以后又逐步扩大,现在已超过了改革初期1∶2.4的比例,这种趋势是严重的。
他认为,目前农村诸多问题长期解决不好,原因虽是多方面的,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结构性的矛盾,即城乡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体制性的矛盾,目前的城乡管理体制和政策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我国农业之所以反复徘徊,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不快,其症结主要是:农业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而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变化,农村的某些管理体制没有相应变革,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应该向二、三产业转移而没有及时足量地转移,作为二、三产业载体的城市应该发展而没有发展起来,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落后于工业化的要求,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也是目前的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一种表现。
陆学艺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主要不在农业本身,不在农村内部。要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就要“反弹琵琶”,从农业和农村之外去寻找路子,就要着力去发展农村工业,发展第三产业。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着力去发展城市,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陆学艺指出,“反弹琵琶”第一策,着力抓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了,剩余劳动力有了出路,增加收入便有了广阔的天地。这在东南沿海、在胶东半岛、在珠江三角洲、在京津唐等发达农村,已为实践所证实。
有人算过一笔帐,一个50万人口的中等县,农村劳动力约25万人,耕地只有75万亩。按劳均耕种5亩地算,尚有10万劳力空闲,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00元。10万绝对剩余的劳力,其边际效益为零,若能转移出去搞乡镇企业或其他事情,一年就可增加产值12亿元,使原来处于中等偏下的一个县变为人均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同时也使用工的地区经济更加发达,财富积累更迅速。
“反弹琵琶”第二策,稳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9亿农民固守在10多亿亩土地上,这是中国农民贫困的根源之一。改革以后,我国采取了一个大政策,准许农民办非农业,实质上是向农民开放了一部分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10年功夫,农民大规模进入二、三产业,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使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民迅速富裕起来。现在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光办乡镇企业还不够,它容纳不了农业上大量剩余的劳动力,且相当一部分地区乡镇企业还迟迟办不起来。二是乡镇企业仅在乡镇办已经不够了,乡镇本身容纳承载不了近年来乡镇企业已经形成的庞大的生产力。这些都要求国家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进一步向农民开放。目前最急切的就是要开放城镇,让一部分农民到城里来,得到挣钱的机会和天地。
陆学艺说,国内外专家都普遍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已经严重滞后,不仅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与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农民的收入要逐步提高,就要求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实现人口的城镇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