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由小到大 由土到洋 由散到专泉州乡镇企业春风得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6
第2版(经济)
专栏:

  由小到大 由土到洋 由散到专
泉州乡镇企业春风得意
本报福州10月15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炜中、本报记者潘帝都报道:改革开放使福建省泉州市乡镇企业春风得意,潇洒地步入集团化、专业化和科技型、外向型的发展新阶段。目前,全市有乡镇企业5万多家,从业人员110多万人,1992年完成总产值153.37亿元,出口交货值29.04亿元,成为泉州市国民经济的主体。
人多地少,外出打工、经商是泉州人的传统习惯,闲资、闲房、闲劳多是这里的特点。泉州市委、市政府领导解放思想,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强国富民、农村奔“小康”的重要战略来对待,按照“先发展后规范,先放开后完善,先扶持后收益”的原则,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泉州人民正逐步学会从市场获得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形成了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不断地把乡镇企业推向新的规模、新的水平。
——由小到大。原来,泉州的乡镇企业生产的多是小产品、小批量,市场覆盖率很低。如今,已逐步走上“大群体、大批量、大市场”的康庄大道。石狮的服装、惠安的石雕、陈埭的鞋类、磁灶的陶瓷、诗山的雨伞、石井的石板材、仑巷和英都的水暖器材等产品,畅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远销欧、亚、美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以来,泉州乡镇企业又新组建企业集团、群体120多个,成员企业1500多家,其中有25个企业集团、群体的年产值逾亿元。
——由土到洋。过去,乡镇企业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近两年来,这种状况有了明显改变。乡镇企业众多的晋江市,花1亿多元建造了25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陶瓷辊道生产线,投资1.3亿元引进国外先进的电乡花机、鞋注塑机和罐头生产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同时,投资70多万元设立陶瓷、鞋类、食品、机械产品质量检验所,在生产“拳头”产品的重点镇成立技术监督站,实现质量管理规范化。
——由散到专。以前,乡镇企业发展重点不突出,行业布局也较分散。如今,各乡镇根据本地资源、技术等优势,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拳头”产品,形成专业化生产。晋江市磁灶镇,充分利用丰富的高岭土自然资源,集中力量发展陶瓷生产,产品的年成交额达6亿元。南安市的诗山镇发挥劳力多的优势,兴办了20多家雨伞厂,年产200多种款式的花伞1200多万把,约占世界雨伞年产量的1/10,成为国内著名的“雨伞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