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沙漠“黄埔军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7
第2版(经济)
专栏:沙漠行(二)

沙漠“黄埔军校”
周凝 王彦田
由库尔勒南行200公里,是塔里木油田百万吨产油区轮南油田作业区。靠近轮南作业区有口探油井编号叫“台一井”。担任这口井钻探作业的是一支特殊的钻井队伍——塔里木新疆钻井公司60303队。这个井队的多数成员是近两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全队100人,学生66个,典型的一支“秀才”钻井队。
为什么组建这样一支钻井队?这是塔里木勘探开发新体制中培养人才的重要改革措施。
在塔里木甲乙方体制中,甲方的井场监督是重要的角色,就像项目施工管理中的监理,对工程质量、进度、技术采用以及支付乙方费用有决定权。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井场监督,是新体制的迫切需要。于是,今年7月,沙漠第一支“秀才”钻井队成立了,因它要培养的是油田高级管理人才,而被誉为沙漠“黄埔军校”。
记者来到60303钻井队,时值中午。9月的新疆戈壁,似乎没有秋意。太阳晒在脸上,火辣辣的。我们登上高高的钻井架,钻机在高速平稳地运转,值班的大学生们聚精会神地操作着。手扶刹把的年轻人是该队白班的班长,名叫张权,华北石油大学91届毕业生。隆隆的钻机声中无法交谈,大家握握手表示相互问候。
在井队简易的野营车办公室,井队队长马谊平向记者介绍了“军校”的情况:这儿工人师傅和大学生徒弟的比例是一比二,66个学生毕业于7个院校。开钻两个月,钻井深3400多米,虽比正常的钻井队速度慢一些,对刚刚组建的一支培训队来说,已经不简单了。
井场监督徐学军对新的培训方式评价颇高。与过去相比,这种集中大学生到井队实际操作的培训方式,学的内容多,基础工作扎实,时间上大大缩短。过去需要三年才能独立顶岗,现在一到两年就能出师。他们既亲身体验书本上学的理论知识,又学习老工人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有利于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过去没有这么苦,现在到井队,昼夜两班倒顶岗,首先学的是吃苦。开始时,有的学生认为是太亏了,太苦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家感到学得有效,积极性也就高了,进步很快。队里也主动给他们压担子,白班的张权,夜班的实习司钻贾国玉,是学员中的佼佼者,现在都已独立带班顶岗了。
离井架几百米远,是“军校”的宿舍。荒凉的戈壁滩上,几十间野营房规则地组合在一起,内部装有空调,既可洗热水澡,又可看电视。生活有生活服务公司专门负责,每顿四菜一汤;有专人洗工作服,平时穿的衣服自己洗。(附图片)
(题头照片:任国良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