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在历史的拐弯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7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在历史的拐弯处
方城
1927年,革命与反革命的生死搏斗日益紧迫,毛泽东义无反顾,坚定不移地走自己认定的路。
4月12日,蒋介石首举反叛大旗。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的鲜血染红了滚滚的黄浦江。5天以后,中共在武昌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在紧急时期的任务。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一个农民运动决议案,主张解决农民急需解决的土地问题,建议广泛地重新分配土地——他的眼睛总是注视着农民。遗憾的是,这个提案大会没有采纳,甚至没有讨论。
6月下旬,毛泽东受命于危难之际,就任新组建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他立即赶赴长沙,重整旗鼓。
不料毛泽东到湖南刚刚10天就被陈独秀召回武汉,原因是他组织暴动反对当时在武汉当权的唐生智。
7月4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湖南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武装应当如何对付敌人的搜捕和屠杀?
毛泽东在发言中分析了保存农民武装的两种策略:“1.改成安抚军合法保存,此条实难办到。2.此外尚有两路线:a、上山;b、投入军队中去。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毛泽东还说过一句话:“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尽管陈独秀仍沉迷于幻想之中,毛泽东已清醒地预料到将有更大的事变降临。果不其然,此言道出仅11天,标志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全局性事变发生——汪精卫公开“分共”,宁汉合流。共产党由合法变成非法,由地上逼入地下。
摆脱了陈独秀统治的中共中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组织民众武装起义的新政策,着手制定湘、鄂、粤、赣秋收起义计划。
汪精卫叛变后的第5天,中共中央发出农字第九号通告,提出农民武装在合法存在和秘密活动“两种形式都不可能时,则可以‘上山’”。这显然是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
接着,毛泽东在汉口出席了那次被后来的历史学家誉为“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会议——八七紧急会议。
毛泽东在会上谈起了“新姑娘上花轿”。话题是由党内在国共合作上的右倾错误引起的:“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不知它是一架空房子等人去住。其后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我认为这是一大错误。”毛泽东进而深刻地说道:“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后来,这段话被概括为一句颇富文学意味的至理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在这次会上,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样,以12票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八七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即8月8日,中共中央正式决定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湘南特委,领导湘南地区广大农村的农民革命斗争。
8月9日,临时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专题讨论湖南秋收起义问题,正要上船去湘南的毛泽东被通知留下参加会议。
会上传阅着一封长沙来信。这是湖南省委和共产国际赴长沙巡视员马也尔写给中央的。来信主张:在湖南组织一个师的军队,尾随南昌起义的军队去广东,以“与南昌军力共同取粤”。
“这是很错误的!”毛泽东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去。”
当日,中央复信长沙,否定了湖南省委的意见。
毛泽东随即赶赴湖南。不过,此时他已不是湘南特委书记,而是中央特派员,去和湖南省委一起领导湖南全省的秋收起义。
不到一个月,革命烽火燃遍湘赣边界的广袤大地。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初衷是拿下长沙城。可是,敌众我寡,事与愿违。毛泽东力排众议,改弦易辙。他,真的上山了!
他带着那支打着共产党旗帜的工农革命军走上了巍峨雄伟的井冈山,与那里的两位绿林豪杰交上了朋友,在那里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