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倾注心血建大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7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倾注心血建大桥
徐华英 刘家富
新中国诞生后,党和政府就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大桥的建设一直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进行。
1950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铁道部一面在武汉建立轮渡工程,维持南北运输,一面派遣大批工程技术人员赴汉勘测、钻探,进行建造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
同年,铁道部讨论了武汉长江大桥桥址方案,建议桥址采用龟山、蛇山线,铁道部将桥址方案上报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随即来到武汉,亲自实地察看。
1953年2月18日,雪后初晴,风和日丽,连日大雪把武汉三镇装点得多姿多彩。下午3时许,毛泽东在中南局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沿着盘山小道,登上武昌蛇山的黄鹤楼。毛泽东凭栏伫立,隔江相望的武汉三镇和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铁路尽收眼底。有关同志向毛泽东汇报了工作情况和桥址方案。经过实地考察,他同意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也同意铁道部的桥址方案。
在毛泽东视察后,周恩来主持政务院会议讨论了铁道部《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定》,批准了初步设计、工程概算和竣工期限。
1956年5月31日清晨,毛泽东到武汉视察长江大桥工程。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问:是岸上看还是水上看?毛泽东说:“水上看。”
毛泽东乘坐武康号轮船,经汉阳晴川阁上行,从2、3号桥墩间穿过,驶到鹦鹉洲附近的江面后,又折回下行,从3、4号桥墩间穿出。此时,武汉长江大桥的水中桥墩已全部建成,钢梁从汉阳岸正向江中延伸。
对岩石和水下混凝土抗压强度,毛泽东要求具体解释。彭敏回答:“冲刷假定为百分之一百,就是假定把河床的覆盖层全部冲掉,事实上不会全冲掉。”
毛泽东说:“这样就更保险些,更坚固些。”
毛泽东还关切地询问:潜水工如何在水里沉下去?水里怎样进行烧割和电焊。
彭敏详细地作了回答。
这次视察后,毛泽东连续三次畅游长江。在第二次当游到大桥上游水域时,毛泽东一边踩水,一边观看正在紧张施工的大桥。临近桥墩时,毛泽东挥臂侧游,从大桥2、3号桥墩间穿过。第三次游长江后,毛泽东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水调歌头·游泳》。
1957年9月6日,傍晚。从汉口方向驶来了二十几辆轿车,沿龟山山腰公路一直开到汉阳桥头堡旁,徐徐停稳。
毛泽东从轿车里出来。他身穿灰色中山服,脚上穿着一双布鞋,和等候在桥头的武汉大桥工程局副局长杨在田等一一握手,然后健步走上大桥。
毛泽东向宽阔的江心桥面走去。他一面鸟瞰武汉三镇,一面细心询问大桥工程情况。杨在田汇报说:“武汉长江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全长1670米。正桥长1156米,有两台8墩9孔。桥跨结构采用三孔一联等跨的平弦菱形连续钢桁梁共3联。每孔跨度为128米。”
毛泽东问修这个桥用了多少钢?多少混凝土?花了多少钱?
杨在田回答说:一共用了5万吨钢,人民币1.3亿元。毛泽东说:“不算多。”
毛泽东继续往前走,一会又面向上游指着江中问道:“鹦鹉洲不是在江中间吗?黄鹤楼呢?”
“从前在江中间,现在汉阳江边就叫鹦鹉洲了。黄鹤楼因修大桥拆了,现在正计划着重修。”王任重回答说。
毛泽东说:“应当修,这是历史古迹。”
接着,毛泽东问杨在田:“有苏联专家在这里可以修这样的桥,现在如果没有苏联专家可以修了吗?”毛泽东关切地问。
“可以修了。”杨在田回答说。
“可以修了吗?”毛泽东重复问了一句。
“能修能修,我们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杨在田说。
夜幕已经降临,武汉三镇灯火闪烁,毛泽东走到栏杆旁,出神地看着汉口说:“灯火辉煌,灯火辉煌,好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