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3阅读
  • 0回复

在追求中创造——河南小康村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8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追求中创造
——河南小康村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杨振武 李杰 李而亮
排排壮观雅致的农家住宅,条条宽阔整洁的乡村大道,户户殷实丰裕的村民家庭……
记者在河南看到的一些小康村,着实令人羡慕和兴奋。这些镶嵌在中州大地上的明珠,向人们展示着中国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
奔小康,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凝聚着千百万农民多年的企盼和追求。而小康村的建设,正是中原7000万农民在这一追求中的创造。
以村为单位建设的思路
小康,对于刚刚解决温饱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个充满诱惑的字眼。然而,农村的条件千差万别,基础参差不齐,如何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就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1991年初,地处黄河北岸的武陟县通过对27个不同类型村庄的深入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农村的奔小康活动应该以村为基本单位。他们从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响亮地提出“建设小康村”的口号,并量化小康村的基本标准,开展奔小康的竞赛,激发了乡村干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武陟的作法,引起了焦作市委和河南省委的高度重视。在认真总结武陟经验的基础上,1992年元月,中共河南省委正式做出在全省开展小康村建设的决策。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小康村?省委书记李长春解释说,比较来比较去,村一级是农村奔小康的最佳层次。这是因为,几千年来农民是以村落居住和生活的,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基本社区。从现实来看,村级既是农村工作落实的最基层,又是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集体经营层次,在小生产和大市场中起纽带作用。以村为单位奔小康,农民心理上能适应,经济上有共同利益,容易形成合力,也有利于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这样,农村的小康就夯实在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之上。
小康村不仅仅是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建设。河南省委、省政府通过考察省内外许多率先富裕的先进村庄,本着务实、可操作、易考核的原则,从收入分配、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五个方面确定了小康村的若干指标。譬如,农民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户,在全村的比重在70%以上;有90%以上的住房应是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村民有固定的文化服务设施;劳动力中的文盲半文盲比重不超过5%;村民能用上卫生用水,村庄通电、通邮、通汽车、通电话,村容村貌整洁;五保户都受到集体供养,社会秩序稳定,等等。定出这些具体的目标,重要的是一步一个足印地去建设,而不是搞形式主义的评比。
根据这一思路,中原的小康村建设步入新的阶段。全省各地制订出各自小康村建设的规划,并通过分类排队,落实责任,很快把规划付诸实施。据统计,去年全省各级共确定了550个小康村试点,其中有184个村被列为“小康示范村”。
各打各的优势仗
来到卫辉市张武店村,村干部给我们说的是鸡,看的也是鸡:10万只的蛋鸡场、20万只的青年鸡场、年孵80万只的雏鸡场,还有与鸡场配套的万吨颗粒饲料厂。这个村以集体鸡场为龙头,带动本村及周围村庭院养鸡5万多只,形成了直供香港的鲜蛋生产基地,年出口1080吨。去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4200万元,人均纯收入1523元,成为新乡市的“小康示范村”。
走访河南的小康村,记者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多数村都有不同的富村富民项目,形成了自身的优势。比如,围绕“菜篮子工程”,发展城郊集约农牧业;利用饲料、饲草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利用荒山荒坡发展林果业;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开发,搞深度加工增值;利用靠城临镇的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利用交通便利条件,发展运输业;等等。可以说,小康村大都有自己的一本“致富经”。
灵宝县刘柏村地处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过去靠有限的山地种粮,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这几年,他们靠山吃山,大力发展林果业,全村果园发展到近千亩,年产苹果100多万公斤,人均收入达2500元。淮阳县利用过去烧火沤粪的大量农作物秸秆资源发展养牛。这个县的毛寨村1320口人,人均养牛一头,年收入千元以上,成为“赶着黄牛奔小康”的典型。
“在耕地十分有限的现实条件下,要使广大农村尽快达到小康,重要的出路在于工业化。”新乡县刘庄的领头人史来贺,以刘庄创造的辉煌业绩来说明这一道理。目前,刘庄拥有31个村办企业,年产值达1.5亿元。有强大的工业作支柱,刘庄全村97%的劳动力已进入第二、三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000元,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发展乡镇企业,是小康村建设见效最快的途径。记者在焦作、新乡、郑州等地看到,凡是高水平的小康村,无一不有发达的乡镇企业作后盾。孟县西逯村第四村民小组兴办的焦作市客车厂,原只是生产队的小农机修配厂。1990年,他们利用高科技、高起点兴办企业,集中各地科技人才开发研制出“长剑”牌系列微型轿车。去年生产2500辆,实现利税15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原第一组”。
在指导小康村建设中,河南省牢牢把握住一条: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选准突破口,各打各的优势仗,从而保证了小康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雪中送炭”
小康村建设已成为河南农村工作的系统工程,省委对各级干部提出,要以真挚的感情去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光是“锦上添花”,帮助那些基础好的村庄快步奔小康,更注意“雪中送炭”,对尚未脱贫的村庄实行“传帮带”。
卫辉市张武店村党总支副书记霍清廉,原是团省委的干部,去年主动要求带着工资关系驻村当这个“芝麻官”,干得很起劲。他对记者说:“能扎扎实实为农民办点事,比在机关里生活充实得多。”今年,河南省已有两万多像霍清廉这样的干部走出机关,采取驻村、包村、包点等形式,为农民奔小康尽心尽力。他们自带被褥,自理伙食,帮助村里跑项目,跑资金,办实事,受到农民的信任和爱戴。
在新乡县小冀京华实业公司,记者看到正在举办的“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省委组织部的同志介绍,全省目前人均收入300元以下的村子还有5375个。省委把这些村的干部集中到小康村培训,就是要让他们开开眼界,解放思想,同时帮助他们理出一个脱贫致富的思路,回去后真抓实干,尽快赶上来。
在修武县方庄镇,我们还看到一个富村带穷村的典型。韩庄和桑湾两个村是相邻的“兄弟”,又是贫富悬殊的两个天地。韩庄这几年靠着党的富民政策,办起了7个村办企业,成为全镇的首富。桑湾由于地处偏僻,水电不通,仍然是贫困缠身。1990年,韩庄镇响应镇党委“富村带穷村,共同奔小康”的号召,对桑湾实行“兼并”,使韩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桑湾丰富的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繁荣。去年,这个“合二为一”的村庄实现社会总产值3651万元,人均收入2200元,一起跨进了小康的行列。
小康不是终点站
“想小康,议小康,团结奋进奔小康。”然而,在已经率先进入小康的村庄,人们又在想什么、议什么、奔什么呢?
新乡县小冀镇东街第五村民小组富得让人羡慕:户户漂亮宽敞的住宅里,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全村已人均拥有固定资产10万元,去年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可村里的领头人——京华实业公司总经理刘志华认为,“光有物质上的富还不行,只有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保证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有。”步入村里的“专家育人楼”,可见这里提高村民素质的决心。所有村民都要培训后,才有资格上岗。借各地专家们的智力,从小学、中学抓起,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他们的眼光,瞄准了下一个世纪。
阵阵嘹亮悦耳的乐曲把我们迎进了巩义市丁烟村。这个过去穷得出名的小山村,在改革大潮中,建起了现代化采矿、水泥企业,一跃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丁烟村的富裕更在于他们的气魄和精神:“刷掉土气,塑造农民的新形象。”他们不惜投巨资于教育文化事业。组建了全省第一个农民管弦乐队。这些世代与艺术无缘的山沟里的农民,现在不仅能吹奏中外名曲,还能挥笔书画。对此,村党支部书记胡光周的看法是,“只有培养高素质的农民,才能有高层次的小康。”
在巩义市竹林村采访,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当初靠砌窑烧砖致富的“泥腿子”,现在心中想的却是高科技、高速度、高效益的“三高”项目。去年他们与美国合资的竹林—安特制药有限公司动工兴建,创造了河南医药界之最。今年,他们又引资500万美元,在郑州开发区兴建了竹林中药厂。提到今后的打算,村党委书记赵明恩笑着说:“实现小康,仅仅是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步。迈出这一步后,就更要把眼光放远些,不但要冲出山沟,还要走向世界。”
在小康村建设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譬如,有的村子富裕后不是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急于高标准建新房,或是购买家用电器等。有的把小康村理解为一种福利经济,村民从生产到生活都由集体包起来。还有的地方为了树小康村的样板,从资金、项目、能源、原材料等方面实行倾斜。这些,都妨碍着小康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为此,河南省省长马忠臣提醒各地:建设小康村,一定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工作,防止因量化指标过多而出现形式主义,防止一窝蜂和大呼隆,把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小康村的积极性发挥好、保护好、引导好。
实现小康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小康村,就多数地方来说,任务还相当艰巨。难是难,但只要上下一齐努力,真抓实干,小康并不遥远。加油吧!(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