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黑土地之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编者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千古名言。今日本报摘登第三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在报告会上的部分发言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真理。他们中有的从小肩负着生活的重负,有的遇到自身和生活上的障碍,有的面临着社会工作的压力……但他们勤奋、刻苦、勇敢、坚强,因而取得了超出同龄人的成绩。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值得广大少年儿童学习。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从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身上看到了我们祖国更加壮丽辉煌的未来。
  黑土地之子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乡久青小学 李文慧
我是黑土地的儿子,八岁就开始帮助父母操持家务,养鸡喂鸭、缝缝补补,甚至男孩子想都没有想过的织毛衣我都会。
1988年,大棚蔬菜农业技术的推广,在我家乡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应运而生,它给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农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我父母也不甘落伍,他们筹集了1000多元,建起了300平方米的大棚。可他们不懂这方面的技术,又缺少必要的知识,一年下来,赔了老本不算还搭进去1000多元,沉重的打击使父母哭红了双眼,也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暗下决心,一定好好读书掌握种菜本领和各种知识。小学三年级,我校开展了小农机、小饲养、小木工、小电工、小种植等十小活动,我加入了小种植组,课余时间,同学们打闹玩耍,我认真地看《北方家庭技术》,假日,别人四处游玩,我蹲在他人的大棚里细心观察、请教。去市里,别人进影院、逛公园,我专门进书店,在潜心钻研刻苦学习的同时我还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扣了一个微型大棚,在不到5平方米的土地上,我试种了菜花、黄瓜、蒜苗等五六种蔬菜。我边学习,边实践。
1990年春天,在我的一再央求下,父母硬着头皮为我扣了一栋4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我当起了技术员兼父母的老师。盛夏,我一个人住在大棚里,棚里的温度高达35℃,潮湿、闷热,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但为了便于观察,我硬是咬着牙挺住了。当年,我的大棚收入近800元,而且在以后的几年中,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为使更多的农民早日脱贫致富,我召集了本村农户子女,成立了“致富种植小组”,我把技术都毫不保留地教给了他们。
我们村有个高大爷,沿袭父辈们的耕作方式,牢守田园,新技术、新产品他视为瞎胡闹,收入一直欠佳,于是,我便上门主动介绍新品种,我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但换来了累累硕果。秋后,高大爷乐得直捋胡子,仅这一年的收入比前两年加在一起还多呢! (全国少工委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