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重视提高农业自身效益—─访农业部政策研究会副会长郭书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9
第2版(经济)
专栏:为增加农民收和而努力

  重视提高农业自身效益
—─访农业部政策研究会副会长郭书田
本报记者 蒋亚平
记者:在过去4年中,农民收入增长情况不大理想,但同期农业生产似乎情况不错。这当中是不是有些可以值得思索的问题。
郭书田:从1989年到1992年,农业收入的增长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前3年,即治理整顿期间,平均年增长只有0.7%,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加最少的几年。这几年,农业是恢复性增长,年年丰收,但增产不增收。乡镇企业转移劳动力却原地踏步,总体上农民的非农收入增加不多,这是低速增长期。1992年情况开始变化,全年农民收入增加5.7%,速度不算低,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这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近1000万人。但从全国看,这种增长是不平衡的,东部快,中西部慢,不能因此感到满足。
记者:显然,非农产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但是,能不能在农业自身上为增加农民收入想点办法?
郭书田:这一点很重要,是一个大题目。以前大家主要着眼于提高农产品价格,然后通过行政措施予以保护。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执行中有问题。一方面主要农产品的保护价低于市场价,保不住;另一方面,农用生产资料的市场价又高于最高限价,限不住。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大高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这种情况已持续4年,所以说剪刀差又重新变大。如果着眼于国际市场,光靠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更值得研究。因为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经和国际市场上的相关价格比较接近,甚至有的还高一些。在一个日益国际化的农产品市场中,一定的价格保护是需要的,但这种保护只能是适度的,并且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
记者:这意味着农业自身还是要争取有效益、有竞争力。
郭书田:现在大家都集中谈到增加农民收入同发展非农产业的关系,这是十分正确的,从目前看也很重要,我都同意。我只是想强调,在农产品市场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农业自身的效益问题。作为一个产业如果它老是靠补贴,是很难维持的。我们必须多想一些办法,使农业本身变得能够赚钱,能够吸引人。
记者:这里好像涉及到了一些引人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土地的经营规模问题,农业生产中的组织形式等等。
郭书田:要使农业生产自身有效益,回避不了农田经营规模问题,我国目前户均经营土地不足7亩,在世界上是超小型的。这种格局土地产出率高,但劳动生产率太低。解决办法是适度扩大规模。但这不能像一些地方那样,用行政命令的办法人为推行,前提还是要先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并积累起相当的经济实力以购置规模经营所必需的机械、装备。规模经营的办法也可以多样,大户经营、村办农场、农业车间等等。
产品优质化也是农业提高效益的重要方面。要通过科学、通过技术使农产品在市场上能实现高价值、有竞争力。产品优质化的要求是3条:营养可口,美观漂亮,无污染。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吃的要求也高了,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否则,国外产品会占领国内市场。目前已有这种趋势。产品优质化要抓两点:一是引进,能立竿见影,但也有问题,即品种退化;二是要抓技术的推广、培训、管理工作。现在对农技推广仍然重视不够,在目前的机构改革中,很可能再次出现“网破人散线断”的局面。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就无法保证我国农产品能够在国际包括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解决农业效益的第三个途径,便是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中想办法。大的思路是让产供销各方面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农业生产可以从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中得到补偿。这意味着要有一套新的农业组织形式。目前,类似的形式在国内发展较快,如引人注目的“公司+农户”,如农工商联合企业,包括以产品为龙头、农民自己组织的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这都是些有利于农业发展、农产品增加的好的组织形式,应该认真总结、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