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旧貌变新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毛主席走过的地方

  旧貌变新颜
本报记者 余清楚
巍巍井冈山,绵亘数百里。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来到当时敌人统治力量最薄弱的湘赣两省结合部、山深林密的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开始燎原。
弹指一挥间。1965年5月,毛泽东同志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井冈山,豪情满怀,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物换星移,又是28年过去。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来到井冈山采访,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已深入人心,贫困落后的革命老区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老红军、老同志见此情景,连连说:“想不到,想不到井冈山这样美,想不到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得这么快。”
井冈山市委书记马中强向记者提供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数字:刚解放时,井冈山人均口粮52.5公斤,人均收入19.1元,绝大多数农民食不裹腹,衣不御寒,住不避风。如今,农民人均收入超700元,市财政收入超千万元。当年的革命摇篮,更是风景如画,成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意味深长的是,井冈山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观念不比山下差。聪明的井冈山人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农业、旅游商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在茨坪,在黄洋界,在龙潭,人们可以看到井冈山老表在卖红米、南瓜干、井冈竹制工艺品和井冈茶,这些与当年光荣历史密不可分的现代土特产,既吸引了游客,又为老表带来了颇丰的收入。有的小吃餐馆,专门提供红米饭、南瓜汤等井冈风味饭菜。游人们吃的是传统餐,买的是革命纪念品,价廉情深,其乐陶陶。在茨坪的小商品街,琳琅满目的井冈特产,叫你能看上几个小时。
井冈山上的开放潮,如同阵阵吹来的井冈松涛。随着京九铁路将从井冈山下穿过,一个巨大的旅游市场和资源市场正在召唤着国内外客商。目前,井冈山已开通程控电话,3条柏油公路直上井冈。井冈冲电站的建成,将满足井冈山的电力供应。外商既看中了井冈山优越的投资环境,也看中了“天下第一山”的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一位外商在这里洽谈开发矿泉水时开门见山:“就叫井冈山牌矿泉水。它是世界级名牌。”井冈翠绿茶叶、井冈电视天线、井冈凉席……一个个井冈山的产品走出山门,走向世界。井冈山已有中外合资企业14个。井冈山,既是革命的山,也是开放的山。
告别贫困,越过温饱,奔向小康,井冈人始终忘不了对毛委员的那份深情。历史不会重复,怀念却是永远。在茨坪毛泽东旧居,当年和毛主席并肩战斗的王佐的孙子王生茂,经常向游人讲爷爷和毛主席的故事,讲毛主席1965年上井冈山时称呼奶奶是“王嫂子”的动人情景。
井冈山有革命历史的壮美,也有自然风光的秀美,英雄业绩与旅游胜景交相辉映,构成了井冈山特有的风姿。这里处处有红军留下的足迹,有毛主席当年的音容笑貌。井冈山有革命人文景观3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0处。最近兴建的井冈山革命陵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珍贵墨迹串缀而成的碑林,有塑造了毛泽东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始人光辉形象的雕塑园。每年20余万游人上井冈,看井冈,既能领略井冈山的旖旎风光,又能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江泽民总书记1989年10月视察江西革命老区时说:“虽然我们今天不像井冈山斗争时期那样,每天吃红米饭、南瓜汤了,但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掉。”这正是全国人民向往井冈,珍爱井冈,寻访井冈的真谛所在。
井冈人是这样描绘自己的:昨日井冈山,历史红灿灿;今日井冈山,处处展新颜;明日井冈山,前程更烂漫。心中装着井冈山精神的井冈山人民,将把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化作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使井冈山更富更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