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我为祖国绘海图”——记海军东海舰队海测船大队的官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我为祖国绘海图”
——记海军东海舰队海测船大队的官兵
杨德昌 张严 蒋光辉
从新中国第一张海图的诞生,到创造我国50多个“海测之最”,从零开始测量,到总测里程相当于绕地球17.6圈(715370公里),海军东海舰队海测船大队,拥有令世人瞩目的辉煌!
1993年8月31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发命令,给这个英雄群体记集体一等功。
这份殊荣,凝聚着这个大队一代又一代官兵的汗水、智慧、忠诚和奉献;融会着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催人奋进的故事……
1993年4月23日。9级大风激怒大海。巨浪狂涛,轮番“轰炸”着正在某海区执行重大测量任务的223号船。船内走廊进水,18个水瓶摔得一个不剩。轮休的官兵纷纷从床上摔下。船体摇摆度超过了最大倾斜极限。
“两进二,左满舵!”率船出征的大队长汤义明临危不惧。接着他又下命令,空油舱隔离加淡水,所有淡水空舱加海水,增加船载保持稳定性。
岸上指挥机关。基地司令员陈秉巨少将拟定了返航命令。
返航么?不!返航浪费不起油料,更浪费不起时间。海洋测绘,是海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的超前性基础工程,刻不容缓呀!
223船杀出重围,继续向南挺进!
险情,恶浪。测海官兵身经百战,习以为常了。
杭州湾,我国唯一的特殊潮汐区。汹涌的大潮将测量船推到沙洲。搁浅。船底泥沙被潮水掏空,船体倾斜,船舱进水,报务天线折断。打光了信号弹,又打了一箱高射机枪子弹,茫茫夜海,无人救援。险情中,船长果断下令,带头下海,动用全部器材进行自救,苦战一夜,等到早潮上来,这才化险为夷。
他们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凭着这股精神,多次完成重要海洋测绘任务,在我国海洋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海测之路,不仅充满险恶,需要胆识;而且技术密集,需要科学。
科学需要攻关。“GPS”差分技术,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海洋测绘专家的攻关项目。大队高级工程师何进求下决心攻克这一难关。
1991年初,一场攻坚战打响了。何进求率领科技小组在陆上和海上反复进行静态与动态试验。一年中,他们有100多天泡在海上,100多天奔波在礁丛滩头,剩余的时间,几乎全都钻在数据堆里。参测人员视力普遍下降,何进求则熬成满头白发。论证、推算、实测,苦战500多天,他们终于研制出坐标差分法,定位精度超过美国80年代“阿戈”导航系统2—3倍。这种方法,国际海洋测绘界称之为“何氏测量法”,被各海洋国家推广应用。
这样的科技成果不胜枚举。他们研制的超声波与海水飞跃层关系曲线,攻克了地貌仪扫测海底地貌中的有关难题;他们首次在我国采用“墨克托投影”技术,进行野外测量作业,解决了常规“高斯投影”测量变形大的难题;他们参加研制的测量数据自动化系统,结束了人工作业的历史,测量精确率达100%,属全国首创。
测海官兵精心培育的科技之花结出了累累硕果:东海大陆架测量工程,预定10年的工作量,他们只用3年就顺利完成,受到海军司令部、政治部的通报表彰;上海芦潮港至日本九州岛铺设一条国际海底电缆,他们承担中方路段的勘测和导航任务,仅用6个月就与日方一次对接成功……
透过荣誉的光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测海官兵“我为祖国绘海图”的奉献精神。
参谋长曹民华连续3年担任海上编队指挥员,两次放弃进校深造的机会,4年没有休假;第7任大队长陶雪明,妻子双目失明,儿子又患肝炎,3封电报没能把他从海上催回;第8任大队长陈安和政委蔡尚林,都因积劳成疾,累倒了,才肯退出岗位;现任政委龚蜀东和战士一起攀悬崖、宿孤礁,跟班作业在海测第一线……
这是一个远离大陆的小岛。一名班长带两名新兵在这里验潮。连遇两次台风,20多天补给不上。风停了,政治处主任和岸勤处长送生活物资上岛,发现战士们仅剩4个土豆、一根洋葱。可是,他们脸上见不到一丝愁容。海礁,坐落在无风三尺浪的浪岗岛附近。大风来了,7名战士被困在礁上。他们挤在一块,没有吃的,又没有东西御寒,苦熬了两夜,待把他们接下礁时,个个脸色苍白,但没有半句怨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