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优惠房:工薪家庭消费新热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9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趋势分析

  优惠房:工薪家庭消费新热点
沈志鹏
“哎,买房吗?”如今,购买单位优惠房成为我国一些大都市上班族经常谈论的话题。时下许多人自己掏腰包买房,开始了向住房商品化的转变。
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A先生听了有关规定后,作了一番仔细盘算,他得出结论:“这房得买。”
此君与祖父母同居一处。祖父为3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按照规定,他与祖父母居住的总计100多平方米房价是一万多元。这个价格对他及家人来说,太优惠了。
相比之下,B女士买房的心态则比较简单。一年之前,她购买了南方某集团公司的原始股。几个月之后,她的钱款成倍增长。3年前,她的丈夫分到一套3居室住房,她很满意。手里有钱了,头天晚上,丈夫刚向她吹了“风”,第二天她便去银行取了款,交给丈夫所在的单位,买下这套好住房。
人们购买单位优惠房非常踊跃。这里的道理很浅显:买房既可改善居住,而且今后又不吃亏。
据统计,在一些大都市出售的单位优惠房,虽然每建筑平方米价格在400至500元左右,但又包括了诸多的优惠条件,最后房价仅为200至300元,一套50平方米的两居室单元只需万元左右,是社会商品房价格的1/20。如此数目,对拿工薪的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能够接受的。
就是因为划算,有人加入了借钱买房的行列。小C结婚,单位分配给他一套一居室单元,这套住房价格为8000元。因结婚操办喜宴等,花去了他的大部分积蓄,现在立即要凑够这个数目已不可能。但是,他有办法,找了个新近刚发了财的朋友借钱买了下来。
“晚买不如早买。”精明、干练的D小姐这样向同事们说。最近,她用全部积蓄购买了一套单元房。她算了一笔帐:在中国住房属紧俏商品,行情上涨是今后的必然趋势。
社会是个万花筒。人们对于购买优惠房的心态各种各样。在一些单位,也仍有一些人在犹豫观望。
镜头之一:“喂,快回来!”老王携款正要到单位去交,却被妻子唤回了家。多年来,“白”住公房已形成习惯,突然要拿出一万多元来买自己住的单元房,妻子的心理压力过大,无法承受。
镜头之二:“等等吧,再过段时间看看!”小顾夫妇决定还是持观望态度。一套单元房需一万多元,对于单靠“死”工资的他俩来说,确实是笔不小的数目。
镜头之三:“买什么呀?!算算一万多元的利息有多少?足够交每月的房租了。”尽管单位领导三番五次动员,洪明还是决定不买房。
…………
工薪家庭正面临一个消费变革时期——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