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晚年的奉献——记军事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德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晚年的奉献
——记军事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德懋
新华社记者张东波通讯员张石本报记者贾昭全
82岁的刘德懋突然去世,使许多与他非亲非故的人们流下了悲痛的泪水。几个小时前还在接受老人治疗的退休工人李华,听到噩耗,抱头痛哭;青年工人武晓昭的母亲失声呼唤:“他刘伯伯,您走了,谁给晓昭治病啊……”
一连几天,络绎不绝的人们来到老人生前的诊所,想再看一眼老人那慈祥笑容和忙碌的身影……
1991年8月的一天,一位患肩周炎的老同志到刘德懋家串门。离休在家的刘德懋忽然萌发了给他扎针治病的念头。10天一个疗程下来,这位老同志的病居然好了!刘德懋大喜过望。这位曾被共和国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的老战士索性搬出珍藏了几十年的“腕踝针疗法”,并自编了“腕踝针学习歌”。不久,老人的家庭义务诊所正式开诊。这一年,刘德懋已届80岁高龄。
北京皮鞋厂工人武晓昭患癫痫病5年多,看过几家大医院,病情每况愈下。刘德懋建议病人把药全部停下来,每天为他扎针。仅一个疗程,病人的症状便消除了。治疗过程中,刘德懋发现“轻旋针柄”的进针技法会使病人产生疼痛感,就反复在自己脚踝上作进针实验,总结出“进针越猛越不痛,针走皮下再慢推”的新技法,效果极佳。
刘德懋扎针治病“扎”出了名,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但他坚持分文不取。有人劝他:不为发财,也应适当收费。他说:“我是义务行医,不能收费。”他还在诊室门口贴出一纸“敬告来宾”:“以针会友,来者欢迎;免费治病,无偿传授;请多批评,概不收礼。”有人想跟他学技术,他手把手地教,并将“腕踝针疗法”及自己摸索的经验全部复印,无偿赠送。
干休所的领导多次告诉他,购买的医疗用品所里可全部报销。刘德懋婉言谢绝。他所用的全部医疗设备都是自己花钱买,连公家的一个棉球也不沾。在自己的生活上他“抠”得出奇:看过的报纸一张张叠好攒着卖;用的信封几乎全是用旧挂历纸亲手糊的……但是,只要国家需要,他又会把钱大把大把地往外拿:1985年,他倡议院里设立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奖励基金,自己捐款1.2万元;1987年他为北京市海淀区优秀护理人员奖励基金捐款2000元,加上前些年支援灾区等,共计捐款4.3万多元。他说:“薪金是党和人民给的,用不完应还给党和人民。”“他心里想的都是他的病人,从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刘德懋的老伴痛惜地说。
找刘德懋看病的人有工人、农民;有下级、晚辈;有认识的、不认识的,但不管是谁,他都有求必应,一视同仁。赶上吃饭,他就让病人一块吃;病人走晚了,他就让他们住在家里,有的一住就是十几天。一天中午,刘德懋卧病在床,忽听门外有人呻吟。原来是对门菜店的一位临时工患了急病前来求治。老伴正想过去说明情况,被刘德懋叫住:“人家有难处才来的。我能行。”他硬是挣扎着坐起来为这位临时工扎了针。
过度的劳累使刘德懋的身体越来越难以支撑,常常是一批病人走了,他也被累倒了。早在一年前,医生就提醒他:心脏严重供血不足。但只要来了病人,他再累也坚持接诊。今年5月,邯郸一位中学生患急症,他从北京专程上门治疗。
7月8日这天,刘德懋一连诊治了14个病人,并且给每人预约了下一次扎针的时间。次日清晨,他为一对年轻夫妇做了治疗,又匆匆赶往所里参加党支部书记联席会。11点半,他步履蹒跚地迈进家门,北京三建的退休工人李华已在等着他了。他顾不上喝口水,就开始忙乎起来……
几个小时后,刘德懋突发心脏病,连同亲人说句道别的话都没来得及,便溘然长逝!
刘德懋走了。他留下的上万张资料卡片、病历,向世人展示着这位普通共产党员晚年的奉献:义务诊治病人5000多人次,病症近百种,总有效率达98.79%……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