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变“输血”为“造血”加快山区经济建设步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2
第5版(理论)
专栏:

  变“输血”为“造血”加快山区经济建设步伐
张耕
如何改变山区半山区的落后面貌,缩短与平原乡镇的差距,尽快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过去,支援山区建设的办法主要是,缺钱给钱,缺粮送粮。实践表明,这种“输血”式的方法,只能暂时解决山区群众的吃饭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一九九一年,我们改变了支援方式,变“输血”为“造血”,即变“给钱给物”为“给人指路”,重在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增强山区自身“造血”机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一、强化对山区经济工作的领导
增强山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关键是要切实加强对山区工作的领导。为此,不仅要结合山区实际,制定扶持山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山区发展筹集资金,而且要选派政治素质高,懂经济,热爱山区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干部到山区工作。
二、因地制宜调整山区农业生产结构
增强山区自身的“造血”功能,还要根据山区的实际,帮助他们制订正确的经济发展方针。根据昌平县的资源情况,我们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远抓林果,近抓畜牧,立足资源抓工副”的山区经济发展方针,大胆调整山区农业生产结构。一是推广种植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不断增加山区群众的经济收入。二是建好林果基地,目前已建成八大果品基地,标准化果园达二千零四十亩。三是把畜牧生产当成山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一九九二年,以乡办种畜场为龙头,新建一批与标准化果园配套的小型畜牧场,既增加了收入又解决了果园肥源不足的问题。四是搞好经济沟的综合开发,现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沟十九条,为山区经济腾飞增强后劲。
三、立足资源,大力兴办乡村企业
立足山区资源,大力兴办乡村企业是山区脱贫致富,改变落后面貌的根本保证。我县山区锰、钒、铁、石材、矿泉水储量丰富,从这个实际出发,我县相继建成了矿泉水厂、大理石厂、石粉厂、锰矿、麦饭石厂。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以后,山区各乡又及时抓住机遇,围绕当地资源,内引外联,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仅去年,山区乡兴办企业一百多家,创产值三亿多元,利润二千多万元。为了使边远山区乡更好地兴办企业,县里还专门在平原地区划出地方作为山区乡的工业开发区。我县是明十三陵所在地,旅游资源丰富。据此,我们以十三陵为龙头,大力开发山区的旅游资源。南口镇将旅游业作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大力开发新景点,力争在本世纪末将南口建成全国旅游名镇。旅游景点的开发,给山区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动员社会力量支援山区建设
山区发展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关心和大力支持。我们一是向山区贫困村派工作队,帮助山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联系项目,解决生产和工作中的困难。二是建立“富帮穷”对子。现已有十五个平原富乡、村与二十四个山区穷村结成“富帮贫”对子。双方本着平等互助、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富村从提供信息、帮办企业、培训人才、输出劳务、提供技术、帮钱、帮物等多方面支援山区发展,山区贫困村的干部、群众在平原乡(镇)和村的帮助下,也较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注意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山区政策优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解放思想,内引外联,努力工作,使贫困村经济有了新的起色。一九九二年以来,已经帮办和联办企业二十三个,建起小型畜牧场六个,解决资金四百六十四万元,为贫困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科技扶贫
由县科委牵头,在三个边远山区乡实施科技扶贫项目三十九项,投资二百六十万元,引进各类中高级技术人才一百零八名,培训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一千一百人次,大大提高了山区群众的科技意识,增创产值三千多万元,累计人均增收近千元。
一年多来,由于我们改变了支援山区建设的方式,使山区的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一九九二年底,山区乡农村人均劳动所得达到一千三百六十三元,其中老峪沟、高崖口、下庄三个市定边远山区乡农村人均劳动所得达到一千一百四十二元,比一九九一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二点六。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昌平县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