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相识在摄像机前——8集电视系列片《自强之路》拍摄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0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相识在摄像机前
——8集电视系列片《自强之路》拍摄散记
金秋
在《自强之路》前期拍摄的紧张日子里,长长的采访名单一览表挂满房间一面墙。一次次采访,一次次相识,161位各行各业知名人士,用镜头交织成新中国创业者们丰富的情感世界,也由此创造了电视系列片采访实录人物的“中国之最”。
百岁奥秘
摄制组冬季里开机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孙越崎。早年去海外学工的孙老,回国后在上海研制了中国第一台钻机。1949年他率旧政权资源委员会所属一批企业人才拒撤台湾,为新中国工业起步立下“第一功”。编导傅宁军和摄像张大洪考虑孙老已经百岁高龄,室内拍摄用灯强度大,生怕他吃不消,便设计了几个方案,连出他的图像另配声音的下策都想到了。出乎意料,留着发茬的孙老身板硬朗,精神好得很,说起话来有条有理,略带浙江口音但清晰有力。年过半百的儿子在旁边提示他,他直摆手表示多余。大家告辞时,老人执意要出门送到电梯口,等电梯的片刻他还伸伸胳膊伸伸腿,笑眯眯全无龙钟老态。担任场记的资料员唐林惊叹他年长自己三倍仍充满活力,问其健康秘诀,答曰:运动,天天到公园打太极拳。他儿子补充:“这次老年组太极拳比赛拿了第二名,他还不服气呢!”
巨子风范
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接受采访,已经是次年的深冬,他是停机前最后一位采访人物。摄制组之所以锲而不舍作采访努力,因为荣氏家族领民族工业之先河,而且荣老又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创办大型经济实体的第一人。当时荣老刚出国回来参加重要会议,专门抽出半天接受记者采访。不料那天荣老很疲惫,嗓音也有些沙哑,按理不该再打扰他,可《自强之路》已进入后期编辑,荣老公务繁忙,一错过可能造成本片最大缺憾。于是,摄制组还是架机开始采访拍摄。仪表堂堂的荣老按照摄像师要求的角度坐好,笑着说:“好吧,听你们的!”他耐心地回答编导的提问。有一段话说急了,编导请他慢些,他就重新说。这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国家领导人平易待人的作风令人敬佩。
领袖家教
摄制组经多方联系,终于在北京城区一栋普通的机关宿舍楼里,采访了毛泽东的长女李敏。李敏心脏有病,说话不能高声,从来拒绝记者上门。主创人员抱着一线希望,冒着飘飘大雪驱车赶去。开始李敏仍不同意录像,只同意交谈。制片人沈卫平和编导傅宁军反复说明绝非猎奇,而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毛泽东和他的事业。说通了,呆在外面车上的摄像张大洪等一行赶快进屋架机架灯,开始拍摄。话题从当年毛泽东批阅淮北灾情报告流了泪说起:毛泽东带头响应政务院关于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米的号召,并提出财政再困难也要拨专款根治淮河的建议。李敏扶扶眼镜,缓缓地说:“我到爸爸身边的时候,只有12岁。刚从苏联回来没多久,工作人员和厨房师傅早饭时做了面包,买了牛奶。我和李讷高兴得不得了,吃了很多。爸爸知道了,专门开生活会,批评我们用钱过多。李讷小嘛就哭了,我呢想不通。爸爸说了,人民生活很困难,还吃不饱啊……”李敏眼里含着泪,思念之情溢于言表,采访者也不禁动容。理解了毛泽东,才能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