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赫哲族“网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2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赫哲族“网滩”
赫重运
金秋时节,祖国东北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地方沸腾起来了。赫哲族人的“网滩”(捕大马哈鱼的地方),点燃了一堆堆篝火,皎洁的月光,洒在泛起浪花的江水上,衬着一条条渔船,一张张渔网和那活蹦乱跳的大马哈鱼,好一幅动人的图画呈现在眼前。
当火一般的晚霞映在黑龙江上,染得边陲抚远县城更加妩媚多姿。登上抚远山,举目眺望,宽阔的大江上,飘荡着数百只船儿,赫哲族渔民一网便捕捞上100多条大马哈鱼。然而,这丰收的景象,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抚远县为了保护天然的大马哈鱼资源,1988年在黑龙江边建立了大马哈鱼人工放流站,每年把用天然大马哈亲鱼孵化出的幼鱼放流到黑龙江里让其游向大海,待四五年后长成成鱼回归江中,才有今天一网100多条的收获。
抚远,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洲地带,全县6000平方公里面积,竟有大小河流56条,湖泊水塘500多个,可捕鱼的水面达46.3万亩,比全县耕地还多10万亩。据说全县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上有60个捕鱼的“网滩”,其中有22个是专门在中秋捕大马哈鱼的地方,每年至少可捕捞20多万尾。这些年,抚远县大马哈鱼连年出口创汇。尤其是那晶莹润红透明的鱼子,含有丰富的磷酸盐钙质和维生素A、B等物质,三粒小小鱼子的营养价值竟然可以等同一个鸡蛋。渔民们捕到大马哈鱼后,立即破腹取子,一条鱼有3500至5000粒鱼子,足有一公斤重,送县水产部门加工后,装罐冷冻出口世界各国。加拿大、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客商,逢秋来到抚远县,运销大批新鲜大马哈鱼和鱼子,由此,抚远随着大马哈鱼而闻名于世。
大马哈鱼,又称鲑鱼,属回游性鱼类,每年仲秋之际从鄂霍次克海游来黑龙江、乌苏里江,在这里繁衍;幼鱼在江水中越冬,翌年4、5月间开始游向遥远的鄂霍次克海,在大海中生活三至五年,再成群地游回出生的故乡而结束自己的一生。据渔民告知,这时从大海游来的大马哈鱼,铺满了江底,所以,渔民们连夜下网,不然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
赫哲族人对大马哈鱼,有着深厚的情感,可以说赫哲人是大马哈鱼养大的。赫哲族世居黑龙江津街口、八岔子和乌苏里江的四排乡,专靠捕大马哈鱼为生,吃的是鱼肉,穿的是鱼皮。但社会动荡、民族压迫使赫哲人到1949年时只剩下400多口人。现在,人民政府为赫哲族人盖起漂亮的砖瓦新房和二层小楼,赫哲人人口增长10倍以上,达到4200多人。捕鱼的赫哲族姑娘也穿起漂亮的花色连衣裙,吃着大米、白面和各种自己种植的蔬菜。然而,每逢来了客人,尤其是在“网滩”上,赫哲人仍然喜欢摆上各种各样的鱼宴,以当今赫哲人的鱼菜名肴招待客人,这可是难得享受到的口福。
笔者做客“网滩”鱼宴,见主人尤大妈从江边的鱼囤子里拎出一条足有5公斤重的乌苏里江大鲤鱼,挂在树杈上,从尾部割一刀,鲜血便淌在地上,去鳞后敏捷地从脊背上抽下细细的鱼肉丝,放在盆里渍上醋。过一会,鱼肉由红变白,倒掉醋,放上小红辣椒,拌上盐、姜丝、味精、大蒜、野葱和土豆丝。这道即杀即制的芳香、爽口、清新、鲜美的江边杀生鱼,真是下酒好菜。
抚远渔乡和赫哲族的“网滩”,以及江边鱼宴是那样令人难以忘怀,而边陲渔业的发达和赫哲民族的兴旺,更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