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电价:该怎样认识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0
第1版(要闻)
专栏:电力问题系列报道(5)

电价:该怎样认识你?
本报记者汤李梁王海咏
电价,一个亟需探讨的话题。
众说纷纭。有人满意:这年头什么都涨,就居民生活电价不动。北京地区的居民生活用电,每千瓦时0.164元(含1.4分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城市公用事业费),1958年是这个价,今年上半年还是这个价。
有人疾呼:国家电价太低了,改革电价,当务之急!
有人冒火:还涨?俺这儿的电价都收到块把钱了,这电价还有谱不?
有人提醒:通胀压力已经不小,电价调整急不得!
有人不耐烦:没心思谈论电价,我关心的是缺电问题。咱这儿隔三岔五停电——国家干嘛不下些气力多办电?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些年,电价改革有所动作,也迈出了一些步伐。今年7月出台的深化电价改革方案,把几十年未动的居民生活电价也涨了。这下,又惹得议论纷起。电价,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你?
国家电价再不调,电力行业将全面亏损
电力具有依靠外延为主扩大再生产的特点,多发电,就得多装机,多装机就得多投资。资金从何而来?
电力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资金,自我发展,这是世界各国电力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日本十大电力公司扩大再生产的资金,80%靠企业自己。
然而国情迥异。我国中央所属的电力企业,1992年底负债额高达967亿元,并且仍以每年上百亿元的规模在增加。沉重的债务,压得它们喘不过气来。
问题主要出在电价上。
1985年以前,我国的电力建设主要由中央承担,电价形式单一,均为国家统一价格(又称指令性电价)。燃料、运输提价后,实行了与之相适应的用电加价,使长期未作调整的国家统一电价有所提高。
用电加价虽然基本消除了发电成本因燃运价格大幅提高的影响,但因原材料、设备等提价所造成的影响全要由企业自己消化,导致电力成本不能从电价中得到足够的补偿。1992年同1980年相比,中央电力企业每千瓦时售电成本上升2.5倍,而同期电价仅平均上升1.3倍。从而,单位售电利润下降50%。资金利润率1985年尚有14.5%,1992年只有3.13%,大大低于现行建设银行对电力建设的贷款利息率(5年期以上为11.16%)。中央电力企业辛辛苦苦的所得,连利息都不够支付。按去年的行情,平均每投入100元,要亏损近20元。
自己攒不了钱,指望外部注入资金也难。
自1980年实行拨改贷后,中央投入的电力建设资金长期无法收回,增加电力投资日益困难。1991年,中央投资占全国电力基建投资已从1985年的的81.6%萎缩至45.6%。
向银行借贷更是不易。近几年新安排的银行贷款项目,即使是国家重点电力建设项目,有的也需要有关部门做大量协调工作之后,银行才勉强同意给予贷款。怨不得银行不支持,实在是电力企业借了还不了。到1991年底,电力项目欠银行债务达309亿元。
1992年,在世界银行表决山东邹县电厂评估方案时,美国代表投了弃权票,主要理由之一便是电价太低。
为了弥补电力基建投资不足,1988—1991年,电力部经批准向社会发行各类债券70多亿元,本息累计100多亿元。今年进入了还贷高峰期,需还60余亿。如果再不实行新的电价,这60多亿到哪去找?还不了旧债,又怎么去发行新债券?
严重偏低的指令性电价,已到了非调不可的时候了!
集资办电风景独好,还本付息价是法宝
鉴于中央电力企业捉襟见肘的现实,1985年,中央推出新政策,鼓励多家办电,实行多种电价。从此,华能办电、地方集资办电、联合办电生机勃勃,风景独好。集资办电的法宝是还本付息电价,即按照保证电力工业具备按期偿还贷款本息能力的原则核定电价(亦即指导性电价)。这一电价制度使得投资者不仅享有用电权,而且在还本付息之后,还可盈利。栽下“多种电价”这棵梧桐树,自有金凤纷飞来——“多种电价”政策不仅使以引进外资为主的华能集团,基本上具备了自我滚动发展的能力,也使地方的办电积极性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1992年,全国新投产的机组中,投资来源于地方、企业、外资的占2/3强。
电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不能储存、发供同时完成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通过电网的优化布局和优化调度,才能实现电力生产流通的最大经济效益。应当承认,集资办电的政策,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探索了新的办电机制,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是,实践证明,在新的布局形成之前,集资办电“单兵独进”,难免暴露出弊端:谁投资谁说了算,就要强调他的局部效益,这就必须牺牲电网的整体效益来补偿,致使电网优化和国家能源政策的落实难以保证。
那么,何不把还本付息电价的法宝也交给中央电业部门,使其与集资办电各竞风流呢?
实践表明,人们对电价改革已有一定承受能力
如果占全国电量70%的中央电力企业电量都调高售价,那就非同小可了。电力是基础工业,调整基础工业产品的价格,会推动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对整个国民经济。人民生活都会产生影响。国家对此是相当慎重的。时下,煤、原材料价格大部分放开了,粮油价格也放开了,电价改革仍排在后头。
电价改革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据测算,一步实现还本付息电价,在随燃运价格浮动的基础上,全国电价平均只需每千瓦时比1992年水平涨34%,计5分钱左右。
以三口之家平均每月耗电60千瓦时计,涨5分不过增支3元,只相当于每个成员少吃一根雪糕。
对企业来说,调整电价真正影响较大的只有高耗电企业,但这部分用户在全国企业中所占比重不大,并且由于其产品价格已经放开,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对于电价调整该有相当的承受力。
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缺电明显严重的地区,人们对“高电价”早已不陌生。这些地区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发展小火电。小火电煤耗比大火电高一倍,相应的电价也就高。广东现有柴油发电机100万千瓦,这部分电量的价格高达1元钱。深圳1989年就已实行新电价,用户普遍反映电价改革是应该的,自身也能承受。事实证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用户对电价的承受能力越大。  在调整电价的同时,必须整顿电价
各地的电价有差异,这是允许的,因为一次能源的分布并不平衡(火电是由煤等一次能源转换而来的二次能源)。假如今年还本付息电价实施到位,全国合理的平均电价水平当是每千瓦时0.30元上下,五六毛钱已经算很高了。读到此处,有的读者可能会叫起来:我们这儿的电价,哪止这个数啊!
是的,在我国不少地区,主要是农村,用户实际承受的电价早已超过了还本付息价。据报道,海南农村电价经过整顿,由每千瓦时1.35元降到0.8元左右。海南农村电价最高的地方曾达4元之多。高昂的电费,迫使一些地方的农民不得不弃电灯转点油灯。
实际电价为何高于标准电价这么多?除少数地方发电成本确实很高之外,主要是电价管理太乱,特别是指导性电价,在个别地方简直失控了。
国家认可的分类指导性电价共十来种。不少省市实行指导性电量综合加价,即把高出指令性电价部分的价格,平摊到全地区电量上去。由于指导性电量形成的收入大部分归地方支配,地方各级政府都审批指导性电价,就出现高定电价、层层加价、多收电费的情况。由于打着电费旗号收费容易,各种“搭车”收费的土政策便纷纷出笼。“加价是个筐,哪里需要哪里装。”有的地方连计划生育费、公路建设费、招待费等等都打入电价。还有什么人情电、权力电、关系电之类,都要用户分担,电费成了多种费用的总汇。某市综合加价的构成,竟高达35种。一位收费员对记者说,过去收一家电费开一张发票,现在要开一沓。
济南国棉三厂厂长忿然地说:“企业多交钱,是为办电,但这钱是不是真的支持能源建设了?”
电业部门又何尝没有怨言。济南供电局副局长戚新培说:“一些用户指责我们变相捞钱,殊不知我们是替他人收钱,代人背黑锅。”
看来,在调整电价的同时,必须整顿电价,制定统一的电价管理规范。否则,形形色色的“电老虎”张起口来,谁都消受不起。
电价,永不会暴涨
一千瓦时电可创工业产值几元甚至十几元,一千瓦时电的价格只有几毛甚至几分钱。明白人琢磨着,该轮到电价调整了。
人们有了调整电价的心理准备。许多厂长表示,只要给足电,电价再贵也认了,总比停工强吧。不少居民表示,在低电价与空调之间,他们宁愿选择空调。不过有的同志担心,电业垄断性强,电价放开后,暴涨起来可怎么办?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电业固然要适应市场经济,但它属公用事业,世界各国都有严格的电价制定原则,即作为公用事业不允许有高额利润。电力企业的利润水平以多少为合适呢?专家认为,在我国,平均资金利润率达到12%—15%,就会有利于电力工业的自我发展。电力部电价处处长黄永达认为,今后我国应采用资金利润率模式,以此来核定和调整电价。
今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价改革方案,不仅提高了燃运加价标准,而且中央还本付息电价开始起步,并首次调高了居民生活电价,还将累计燃运加价统一并入目录电价,从而为理顺电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了解,以后几年,电力部拟改革燃运加价办法,全面实行还本付息电价,推行峰谷电价,逐步达成合理电价。
电价,电力工业走上良性循环的生命线。
亚里士多德说:给我一个坚实的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电力部的一位领导说:给我们电价杠杆,我们定能让电力工业飞腾起来!(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