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燃烧的红烛——记全国优秀教师、南京炮兵学院教授刘怡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燃烧的红烛
——记全国优秀教师、南京炮兵学院教授刘怡昕
张东文 马晓春 缪同武 志刚
曾就读于哈军工的刘怡昕,原本是一位专门从事炮兵武器研究的专家,却在45岁的时候走进了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的大门,成为一名“教书匠”。他从教8年来,先后两次荣立二等功,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全军优秀党员、优秀教员、全国优秀教师。去年10月,他光荣地出席了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刘怡昕来到炮院的第二天,就找教研室的领导请求教学任务。他承担课程是学院新开的学科,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他不分白天黑夜三个月内就完成了近40万字的教材。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他根据有些课程的特点把百余人的合堂大课,改为30多人的小堂课。这样一来,他的工作增加了几倍。这几年他差不多每年都要完成300学时左右的授课量。有人为他细算过,刘怡昕任教8年的授课时间,相当于一般授课者的18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授课量。
刘怡昕认为,教员对所教学生的一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业后的长期跟踪教育是育人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延伸,同样是教员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想法,1991年暑期,他中断了在北戴河的疗养,拖着病体,为毕业赴藏的学员送行,同时看望在西藏工作的学员,并对驻藏炮兵部队进行考察。一到拉萨,他的身体就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胸闷、气喘、头痛,在路经海拔5000米、被视为“生命禁区”的米拉山时,刘怡昕几次晕到。
刘怡昕就是这样用自己真诚的爱心温暖学员,以自身崇高的人格力量影响学员,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感受引导学员。
学员陈建洪,入学不久便身患重病。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原来活泼好动的小陈变得沉默寡言。这时,刘教授带着慰问品和教材来到了他的病床前,语重心长地说:“是生命就应该燃烧、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他的长短,而在于他是否闪光。”小陈终于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在病床上奇迹般地自学完全年的课程,期末考试名列中队前茅,其中高等数学考试居然得到了100分,去年陈建洪荣立了三等功,还被总参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
“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瘦弱,却以为快活。”眷恋三尺讲台的刘怡昕时常用鲁迅先生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他时常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娱乐,有时周末也不回家。尽管家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他料理,他却无暇顾及。
生活并不富裕的刘怡昕,却捐出自己立功受奖所得全部奖金2000多元,与同事们一起设立了“教学科研奖励基金”。他还拿出上千元在任教的几个学员队设立“弹道知识竞赛奖”。当学员从刘怡昕手中接过一份份奖品时,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长期快节奏、高效率、超负荷的工作,使刘怡昕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气管炎和心脏病,每到春秋季节,都剧烈的咳嗽,甚至咳出血来。多少次,关节炎发作时,他扶着自行车艰难走向教室;多少次,他在心率过速情况下,仍然伏案工作至天明。一天早晨,刘怡昕心脏病猝然发作。他的病情牵动着全院人员的心,可刘怡昕醒来后却说:“没有问题,老毛病,一会儿就好了。”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刘怡昕带病日复一日地工作着。他在日记里写道:“也许有一天早晨,我不能再起来,先留下遗言吧:请我的学生去靶场时,将我的大部分骨灰顺便撒在那儿,让我随时看到后来者矫健的身影、倾听那隆隆的炮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