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东北内蒙古农业综合开发各具特色五年改造中低产田两千六百多万亩,农民增收近七十亿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6
第2版(经济)
专栏:

  东北内蒙古农业综合开发各具特色
五年改造中低产田两千六百多万亩,农民增收近七十亿元
本报讯新华社记者张广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何永钊报道: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省区经过5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5年来,国家投资、地方财政和农民自筹用于农业开发的资金总额达31.1亿元,改造中低产田2600多万亩。新增农田灌溉面积930多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8.5亿公斤,开发区农民总增收68.9亿元,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不少地方农民致富的一条渠道。
辽、吉、黑、内蒙古4省区地处我国东北部和北部,耕地面积达3.3亿多亩,还有辽阔肥美的草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畜牧业、木材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很大。
多年来一直吃调入粮的辽宁省,以辽河三角洲开发为起点,然后扩展到辽河平原的6市19县(区)。辽河下游的盘锦、营口等4个市9个县,处在低洼易涝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在农业开发中,组织农民群众修筑拦海防潮堤防,开挖排水渠道,打机电井,改造中低产田80多万亩,新增1.57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开发前小麦亩产200公斤左右,水稻亩产300—350公斤左右,开发后分别提高到300—350公斤和500公斤以上,还发展小麦复种大豆,两茬作物亩产达450公斤以上。
有“中国玉米黄金带”之称的吉林省,在农业综合开发中,通过大面积治理低洼易涝盐碱地和采用良种、改良土壤、旱作灌溉等措施,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总产量由150亿公斤跨上200亿公斤的新台阶,全省粮食调出量、出口量、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之首。
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开发虽比其它省区晚了一年,但成效也很明显。开发区集中在与辽、吉、黑毗邻的哲里木盟、呼伦贝尔盟、赤峰市等12个旗县和部分国营农牧场。开发中,一改过去农业建设的“单打一”,强调“综合性”的特点,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实行农牧林副渔全面发展,农牧林水综合配套,山水田林草综合治理,结果,开发区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2亿公斤,已基本实现粮食自给。农业总产值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开发前年均增加240元。
农业大省黑龙江农业开发范围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12个地市、59个县区、96个国营农牧渔场,经过5年的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7.5亿公斤,新增油料310多万公斤,糖2亿公斤,肉类6920万公斤,还有大量的禽蛋奶鱼产品,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糖料、大豆、奶制品基地。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