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诗,游击去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6
第12版(副刊)
专栏:

  “诗,游击去吧”
杨柄
1942年,22岁的红杨树即魏巍同志在晋察冀解放区这样写道。
对于解放区军民说来,1941、1942两年是什么样的年头呢?是日寇连续进行“扫荡”战争、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的年头,是蒋介石与日寇相配合而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年头。解放区人口从1亿降到5000万,军队从近50万降到30多万。解放区的土地在燃烧着,呻吟着。
在这严峻的时刻,军区司令员对红杨树说,“给你十几个同志,带着你的诗游击去吧!”
年轻的诗人“受命于危难之间”,于是写道,“诗呵,游击去吧,/永远不要叛变;”他又写道,“游击去吧,诗呵,/时时刻刻想着/怎样去报答人民。”他特别是用两个“记清楚”来叮嘱自己——
红杨树呵,报答人民,
记清楚,
人民不仅养育了你的诗,
人民在饥饿中也养育了你;
记清楚,
在这苦战的年代,
你应当把智慧也用于战争,
把战争也当成诗。
短短几行诗,诗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诗与战争的关系问题,都正确地阐述清楚了。
在那“苦战的年代”里,诗人在人民的怀抱里,在战斗的行列里,“胸前挂着笔管,腰间挂着瓷碗”,“一双冻红的脚,一张晒黑的脸”,战斗过来了,熬煎过来了,“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诗“也真正有了生命了”。
正因为当年是“诗,游击去吧”,所以后来才有:诗,打老蒋去吧;诗,抗美援朝去吧;诗,到产业工人生产第一线中去吧;乃至今天的:诗,投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吧……1941年,诗人在赞美反“扫荡”的游击战士的时候写道,“手榴弹开花是多么美丽”!1991年,诗人在赞美与石油工人相结合而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时候又写道,“这才是青春开花处”!
“革命作家”,这是一个光荣的称号。他们之所以能够得此殊荣,是因为他们“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的生活中去,与群众一道创造诗的生活,生活的诗,再运用生花妙笔创作诗的艺术,艺术的诗。他们在艺术中歌颂的美,就是他们在生活中创造的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