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出土的“现代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6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旅游杂侃

出土的“现代派”
艾丰
这似乎是一个不通的标题,出土的都是古代的文物,还能是“现代派”的作品或什么东西吗?从逻辑上是不通的,可现实就是有。
到西安,陕西省一位宣传界的领导同志特别告诉我,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到“茂陵”去看一看,那里陈列的古代石雕所用的手法就与西方现代派类似。“谁说现代派是西方独有的?”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墓。茂陵东侧一公里远的地方,则是汉朝的两位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的坟墓。依托霍去病的坟墓,建立了一个“茂陵博物馆”。
霍去病,生于公元前140年,死于公元前117年,在短短的24年生命中,过了六年戎马生涯,18岁就挂帅出征,六次出击匈奴,获得赫赫战功。他死后,汉武帝非常痛心,为了纪念他的功劳,特意在茂陵的一侧为他建造了象征祁连山的墓冢。也就是在他的墓的封土中,发现了汉代典型艺术风格的石雕,有石人、石马、石鱼、石熊、石象、石虎等,共十多件。这些石雕,现在就陈列在这个博物馆里。
应该说博物馆的主持者是很懂得这些石雕的价值的。这个馆的馆内,布置得就像是一个很精致的花园,在霍去病墓的东侧、西侧、南侧建筑了互相连通的“H”形长廊。而长廊里面,突出陈列的就是那一个一个“现代派”的古石雕。我认真地观赏了一番,真有韵味难尽、流连忘返之感。
迎面的长廊上站立着两个大型石雕,其中一个就是著名的“马踏匈奴”:一位将军骑在马上,威风凛凛,就在他的坐骑下面,铁蹄有力地踏住一个匈奴的兵卒。它比真人真马略小,但那栩栩如生的样子,那气吞山河的气势,使你觉得有一股“冲击力”扑面而来。这是歌颂这位年轻将军的代表作,略去对它思想意义的分析,仅从艺术的角度看,无疑是一个杰作。
我更喜爱两侧长廊上陈设的更具有“现代派”艺术作品味道的石雕。这些石雕选用的原始石料都是象形的石料,例如石虎,那石料的形状就像一只虎,石蛙,石料的形状就像一只蛙,可能匠人们在选料的时候,就下了一番苦功,看不出来是人工凿成的那个样子的。动了斧凿的地方也很简练,线条很少、很粗。那个石蛙,只是在尖端的部位凿了三个小坑,两个是眼睛,一个是嘴,就让这块石头活起来了。还有那个人熊搏斗的石雕,只用了不多的凿斧,就把人和熊两个躯体扭打厮咬在一起的场景淋漓酣畅地表现出来了。
古代的匠人们,真称得起是艺术大师。他们创造的这些粗犷、豪放、古朴、简练而又给人以无限想象的艺术品,不仅自身的审美和技法令人叹服,而且当初想到用这样风格的石雕来装饰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墓,于是显得如此协调,本身就是独具匠心的。过了两千多年,今人观赏起来,还是那样有感染力,能引起艺术上的共鸣,真是难能可贵啊!
作为一个外行,我产生了一点艺术上的遐想:原来,古今中外的艺术,它们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啊。现代派的手法原来以为只是西方的、现代的,现在看,中国、古代也有。旁及歌曲,原来以为通俗唱法纯属外来的、现代的,后来“西北风”一刮,那些古老的民歌小调,稍加改造,就也“现代”得“通俗”得可以,你道“神”也不“神”?
我不是想说,那些西方的、现代的,都是我们中国古代就早已有了的,或者说都是发源于我们的。那恐怕是太“阿Q”了。但某些“相通”和可以“相通”的情况,无疑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我们既不应盲目崇尚“西方”、“现代”而走向民族文化的虚无,也不会固守“国粹”而视一切“外来”为“异端”。这种思维将有利于我们把古今中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拿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