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村庄“打工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6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村庄“打工仔”
韩梅 沙梅
河北沙河市西郝庄,近些年通过对铁矿、铜矿、铅锌矿等资源的开发,很快富了起来。于是,一群群外来“打工仔”涌入该村,这个仅有500口人的小村,外地来打工的最多时竟达4000人。
这些外地打工仔绝大多数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远离家乡,独自或结伙闯异地,一部辛酸、欢乐、成功、失败的奋斗史,在脚下铺伸,延展为打工仔的追求和梦幻。
——段正新,这个来自陕西某山村的小伙子,25岁,一副憨厚的模样,带着陕西农民后代特有的淳朴和黄土高原上的粗犷,高考落榜后来到了有色金属选矿厂下属的冶炼厂,从事技工。他喜欢文学,爱好写作。白天工地上一身臭汗,晚上挑灯夜战,赶写文章。于是在他的笔下,诞生了诗歌《我爱您,农民》,表现出一个农民后代,对自己父辈的热爱和崇敬和对生活的追求向往。
——陈少华,饭店的小老板。从安徽老家携妻带子来到了西郝庄,在矿井众多、打工仔聚集、人流车辆最繁的十字路口,建起了皖西饭店。他治店有方,善于理财,如今饭店已初具规模。
——谭文利,前年从四川老家千里迢迢落脚在铜选厂。在那个不大的天地里,他一干就是两年。终于有一天,他被破格提升为铜选班班长。铜选班大部分是外来的打工仔,也还有小部分当地工,少不了摩擦,他付出一份公心,收获一份爱心,如今,他这个班长的交椅,还是稳稳地坐着。
90年代,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个时代,在西郝庄,有这样一群外来打工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