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路甘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7
第1版(要闻)
专栏:

  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路
甘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本报兰州10月26日电记者张述圣报道:甘肃省实施“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分类指导原则,使长期徘徊不前的甘肃粮食生产走上了超常发展的快车道。
1983年以来,甘肃粮食生产已经连续10年丰收,今年又赢得了第11个丰收年,预计粮食总产将超过72.5亿公斤,比11年前的1982年增长50%。
甘肃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各地区间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因此,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工作的指导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不搞“一刀切”。
河西地区和中部沿黄河地带水资源丰富,坚持“走水路”。10年来,共改、扩、新建各类水利工程150多项,其中景电二期、引大入秦等大中型骨干工程40多项。河西走廊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灌溉系统,中部沿黄河地带建成兴堡子川、刘川、西岔等一批高扬程电灌区,使一批县市一举摘掉了缺粮帽子,大部分群众解决了温饱。
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山区,重点抓了种草种树、“三田”(梯田、砂田、沟坝地)的建设、小流域治理和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坚持走“旱路”。10年来,共新修“三田”367.6万亩,累计达到901.1万亩,山区人均达到2亩,成为解决温饱的基本农田;种植多年生草860万亩,保存518万亩;造林78.8万亩,保存56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在中部及陇南一些人口稠密、资源极度贫乏、缺乏基本生存条件、水路旱路都走不通的地方,则坚持“另找出路”。即在抓好劳务输出的同时,重点实行异地移民开发。在河西和中部沿黄河新灌区,先后建成19个移民基地,共安置移民30万人,并做到一年定居、两年温饱、三五年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目前中部地区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从1982年的150公斤增加到1992年的275公斤,人均纯收入由72元增加到430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