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与君邻并共烟霞”——访越纪行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6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与君邻并共烟霞”
——访越纪行之一
人民日报代表团
金秋时节,我们应越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报》的邀请,于9月底对越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所见、所闻、所感良多,但令人久久不能忘却的还是两国同行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情。“与君邻并共烟霞,乘兴时时过我家。”一位刚学三个月汉语的越南朋友背给我们听的秦观的这两句诗,生动地道出了两个山连山、水连水的邻国人民之间的这种深厚情谊。
两位报人
人民日报代表团是9月20日抵达河内的。当晚,《人民报》副总编辑黎平同志在为代表团举行的晚宴上动情地说:“我们早就盼望你们来,你们终于来了,非常欢迎你们。”
黎平同志是越中友协成员,一位老报人,抗法战争时期就开始办报,眼下头发虽已灰白,背也稍稍有些驼了,但他精神矍铄,瘦削的脸上总是漾着微笑。我们在越南的一周里,无论是在首都河内还是在胡志明市、头顿市,这位老总一直陪着我们参观、采访,十分辛苦。《人民报》总编辑友寿同志不无风趣地对我们说:“一般的代表团来,我们是不派副总编辑去陪的,但你们是特殊的代表团,要高规格接待。”
友寿同志是在我们抵达的第二天上午会晤了代表团的。当我们从下榻的国防部宾馆乘车抵达《人民报》社时,友寿同志早已等候在报社院内的一棵大榕树下,与我们一一握手后,他便邀我们一起在榕树下合影留念,说当年吴冷西同志访越时就是在这棵榕树下与他们一起放的鞭炮,在这里合影有纪念意义。
会晤中友寿同志告诉我们,他1966年到过中国。他说,他一直很关心中国的情况,并从《人民日报》上得知,这几年中国的发展很快。他说,他很想去中国亲眼看一看,看看中国的经济建设,看看中国的乡镇企业。他在中午宴请我们时又笑着说,他非常喜欢吃中国的饺子。说有一年他去印度采访,跑了几家餐馆找饺子吃,可店主听不懂他的话,却给他端出一碗面条。客厅里顿时飘过一阵欢快的笑声。
两家企业
按照主人的安排,我们在河内参观了两家在发展史上与中国有联系的企业:东春纺织厂和河北氮肥厂。
东春纺织厂的总经理告诉我们,该厂是1958年在中国同志的帮助下建成的,当时只有400来人,产品只在国内销售。经过35年的努力,现在全厂有职工2500人。最近5年,厂里花了500多万美元从德国和日本引进设备。设备改进了,产量也提高了10多倍。现在,这个厂的产品占越南纺织品出口量的70%左右,成为越南纺织品的支柱产业。谈到工厂的今天,总经理不无感慨地说:“我们非常感谢中国同志的帮助,要不是中国同志当初的努力,东春纺织厂就不会有这么好的基础。”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河北氮肥厂。这是越南目前唯一的一家氮肥厂。毕业于河内百科大学的总经理陈文顺同志见我们去参观、采访,十分高兴,告诉我们,这个厂的设备大多是从中国引进的。参观中我们看到,这些设备虽已陈旧,但由于他们的精心保养,目前仍在正常运转。陈文顺打趣地对我们说:“我们厂也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靠老厂又引进先进设备。”谈到与中国的合作,他说,他不久前到过上海和山东。我们问他,与中国的合作是否顺利?他爽快地回答说,很顺利。他希望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这种合作。
参观第五郡
到越南的第四天,一大早我们就乘飞机前往胡志明市,按照主人的安排,我们当天下午参观了第五郡(相当于我国城市的区)。据郡党委副书记黎春海同志介绍,第五郡位于老城的中心,面积4.14平方公里,是胡志明市主要的工商业中心,产值在全市18个郡县中名列第三。该郡的最大特点是华人居住集中,全郡23万人口中,华人占8.7万。他们一般从事服务业和手工业。在越南朋友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福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这是家生产各种用塑料代替木料制品的私人企业。经理周福先生祖籍福建。据他介绍,这家工厂成立于1990年,现有50名工人,月工资是50美元左右,比河内工人的工资高10美元。产品的70%内销,30%销往香港、美国和日本。看得出来,周先生的生意很红火。
从周先生家里出来,我们乘车来到装有“卡拉OK”的名为“巴黎”的粤菜馆。餐馆的主人是潮州人。第五郡委要在这里设宴招待代表团一行。时值餐馆开业三周年,门口张灯结彩,室内一片辉煌,从餐具到室内装饰,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席间,我们邀请黎平副总编辑唱支歌。黎平同志接过话筒,深思片刻后缓缓说:“我不会唱‘卡拉OK’,清唱一首《归来》吧。”他喝了口茶,便以他那深沉的男低音唱开了:
…………
记得曾经分手的时刻,
我们无不依依惜别,
多少年渴望老友归来,
共度那美好的岁月。
…………
这深情的歌声久久在我们的心头回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